古田溪一级水电站设计洪水复核的研究
简介: 为研究古田溪一级水库提高汛限水位的可行性,我们根据1959年建库以来积累的新的水文气象资料和水电站运行纪录,对入库洪水计算方法、特大洪水处理、资料代表性分析、频率计算和成果的合理性论证,作了比较系统的探讨,保证了一级水电站设计洪水复核成果的准确、可靠,为进一步研究提高汛限水位的可行性打下扎实的基础。 古田溪是闽江下游北岸支流之一,全河分四级开发,一级水电站控制集水面积1325km2,占全流域的78.4%,总库容6.4亿m3,为年调节水库,二级龙亭水电站,三级高洋水电站,四级宝湖水电站,集水面积分别为1551km2、1697km2和1722km2,库容甚小均为日调节水库。一级水库对于各个梯级的发电、防洪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设计洪水复核的重点。 一级水电站建于1959年,至今已40多年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水文站积累了一大批观测资料和梯级水库运行纪录,情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为确保水库的防洪安全和提高防洪、发电效益,研究提高汛限水位的可行性,于是提出了对梯级电站设计洪水进行复核的工作。本次设计洪水的复核,包括洪水资料可靠性、代表性、一致性审查、特大洪水论证与处理、设计洪水频率计算、设计洪水过程线推求和成果可靠性分析等。 1. 资料的审查 水文资料是水文分析计算的依据,它直接影响着此次设计洪水计算的精度、可靠性,是设计洪水计算的基础。该项工作包括资料的可靠性、代表性和一致性审查三个方面 1.1资料可靠性分析 古田溪一级水库以上有大桥、前垅、达才、钱板、平湖(源里)等5个水文站和十五个雨量站。资料每年按规范要求整编和送福建省水文总站汇审,具有良好精度。建库后,电厂对一级水库库水位、泄洪、发电、下游水位、入库站流量均有系统完整的观测记录,因此用水量平衡法反算入库洪水,是可靠的。 关于古田溪历史特大洪水调查先后进行过两次,第一次是1954年7月水电总局101工程勘测队开展的,沿溪测量了1952年特大洪水痕迹,同时还调查了1948年洪水。第二次是1956年9月上海院会同古田水文站进行的,调查和推算了1952、1931、1948年特大洪水。1964年上海院最后确认一级水库坝址1952、1931、1948年特大洪水洪峰流量依次为4200、3430、3170m3/s,估计1952年洪水重现期约为80~200年,1931年约为30年,1948年属一般洪水。1964至今36年来尚未发生比1931年更大的洪水,因此,可将1952年的洪水重现期认定为116-236年,平均约为180年;1931年约为60年。特大洪量的重现期难于调查,除一天洪量与洪峰流量关系密切可认为与洪峰同频率外,其它洪量重现期均难以确定,从安全考虑将作一般洪水看待。 1.2资料一致性分析 根据防洪计算要求,设计洪水应为建库条件下的入库洪水,对此进行调洪计算,推求设计洪水位和校核洪水位。因此必须把1931、1946~1958年建库前的实测坝址洪水和1959年建库后实测的库水位、泄流、发电资料全部转换为入库洪水,以保证洪水系列的一致性。坝址洪水转换,参照华东院1987年研究成果,入库洪水与坝址洪水的洪峰流量、一天洪量、二天洪量、四天洪量的比值分别为1.16、1.04、1.00、1.00,按此将建库前实测的坝址洪水转换为入库洪水。建库后的入库洪水,按照下述水量平衡方程反算: 式中 1.3资料代表性分析 一级水库洪水系列具有1946~1958年的实测流量记录和1959年至今反算的入库洪水,洪水系列长达50多年,如图1所示,包括多个丰枯周期性变化(每个周期约11年左右),并有可靠的历史特大洪水资料,具备了良好的代表性要求。 以上表明,一级水库洪水系列具有良好的可靠性、一致性和代表性,根据设计洪水计算要求,可以采用由流量资料推求设计洪水。 图1 多年洪峰流量变化过程 2.设计洪峰洪量计算 2.1洪水频率分析 古田溪一级水电站为二级工程,按规范确定大坝设计洪水标准为100年一遇,即p=1%;校核标准为千年一遇,p=0.1%。 按规范要求,考虑特大洪水作用,对一级水库入库洪峰、洪量系列按统一法计算经验频率,按矩法初估统计参数—均值、Cv和Cs,分布函数选用P-Ⅲ型,最后以适线法确定理论频率曲线,如图2为洪峰流量的理论频率曲线,得设计洪峰、洪量见表1: 表1 古田溪一级水库入库洪水频率计算成果表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