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60亿建大坝 引发反对声浪
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工程示意图 9月30日上午,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工程(以下简称“长沙枢纽”)在长沙市望城县高塘岭镇开工了。5年后,一座拥有1750米长的坝顶公路桥在内的湘江大坝将截断湘江水。 和任何一个涉及大江大河的重大工程一样,湘江大坝从20年前动议起,就饱受争议和反对,甚至催生了一个专业新名词——“不可行性论证”。 但现在,这项总投资近60亿元的工程终于上马了。这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湘江水景的吸引 湘江大坝的最早动议缘自1989年。当时的湖南省及长沙市主要领导提出在长沙河段建设长沙水电枢纽的建议,在当时,这是作为湘江水电梯级开发的一个组成部分,但由于种种原因,工程并未真正启动。 2003年湘江长沙段出现历史上罕见的最低枯水位,导致长沙市供水紧张,水质受到影响,有些人再次想起了长沙水利枢纽。 次年1月,时任长沙市委副书记杨顺初在省人代会期间,以议案形式建议将工程纳入省重点,尽快立项,争取早日动工。纸上的湘江大坝时隔十余年后,再入公众视野。 杨指出,2003年湘江枯水造成了长沙市城市供水紧张,水质遭受严重影响,且使山、水、洲、城的景观遭受破坏,而且往往使得长沙的客运中止,货运遭受重大损失。而筑坝拦水,将有望解决这一困境。 杨这样描绘拦河大坝的美好前景:“工程实施后,以此抬高水位,既使湘江永远保持山光水色,同时保证城乡生产、生活用水,进而改善长沙水荒及湘江水景。”与此同时,还可能将打造“一条长50公里、跨越株洲、湘潭和长沙3个城市的沿湘江生态经济带,未来形成一个庞大的旅游产业”。 杨顺初议案中的这一描述实际上与之后官方对于长沙枢纽的定位完全一致,因此,很难相信这仅仅是杨一人的建议。 仅仅一个月后,湖南省政府召开长沙湘江航电枢纽工程专题会,就地质、防洪、治污、生态、移民、交通以及拆迁等问题进行探讨研究,时间表一度乐观地定于2005年底开工,2010年底完成。 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工程示意图 八参事反对声浪 但就在这个专题会召开之前两天,质疑这个“惠泽4000多万人民的伟大工程”的声音出现了,出自湖南省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傅玉辉。 专题会前后,他两度写信给当时的省领导,力陈长沙建坝之弊。这位曾任省环保局长10年之久的老环保人指出,湘江长沙建坝,不是不可为,但一定要论证好湘江长沙段淤塞、加重防洪负担、江滨排水口重构、血吸虫蔓延、湘江流速减慢导致自净能力降低等五大问题。 特别是按照“流水不腐”的古训,对于湘江这样企业排污、生活排污都极其严重的河流,蓄水之后流速一旦减缓,自净能力降低,后果可想而知。 反对声浪的高潮随后出现,这年9月,包括湖南省政府参事室副主任程不吾、湖南省水利厅副总工程师聂芳容等在内的8名省政府参事联名致信省政府,再度力陈建坝“对长沙环境将产生破坏性的影响”,要求有关部门“再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讨论”。 来自地方环保部门的反对声也一度附和,同年11月,时任湖南省湘潭市环保局局长的黄常见撰文呼吁,任何牵涉湘江水生态的项目务必慎重,否则,大坝建成,水流减速,湘江势必成为死水一潭。 呼号中的傅玉辉终于收到了省里有关方面一封近6000字的长信回复,核心内容是长沙枢纽远没有傅所说的那么可怕。 但八参事的上书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应。事实上,即使在政府部门内部,对长沙枢纽也有不同意见。聂芳容透露,湖南省水利厅就曾专门发文,反对该工程。局面僵持不下。 夭折的“不可行性论证”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