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国馨(1942.02.28--)我国当代著名建筑师,清华大学建筑专业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二届“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顾问总建筑。

简历 1965年进入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历任建筑师、副总建筑师、总建筑师。
1981-1983 在日本“丹下建三都市与建筑事务所”研修,参加新加坡国王中心和尼日利亚新国会大厦设计。
他主持和负责多项国家和北京市的重点工程项目,如毛主席纪念堂、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首都机场2号航站楼、停车楼等,在设计中创造性地解决技术难题和关键性问题,为工程的顺利开展和建成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建筑历史、建筑理论、建筑规划、景观设计、建筑评论等领域进行了富有开拓性的工作。
所获荣誉
1990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1990年入选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专家
1991年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出国留学生称号
1992年入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1994年入选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1995年荣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称号
1995年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2年荣获第二届“梁思成建筑奖”
社会兼职
中国工程院常委、中国工程院产业工程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协常委、中国科协咨询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北京市专家联谊会副会长、北京自然科学基金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建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建协体育、休憩、旅游工作组成员。
《建筑学报》编委会主任、《世界建筑》、《新建筑》、《建筑创作》、《建筑师》等杂志编委。
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校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品获奖 1.毛主席纪念堂 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特别奖 2.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与亚运村工程 1991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特等奖 1991年建设部优秀设计一等奖 1991年国家第五次优秀工程设计金质奖 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 1988-1992年中国建筑学会创作奖 1993年国际体育、休憩、娱乐设施协会银奖 4.《丹下健三》 1996年获第三届全国优秀建筑科技图书部级一等奖 主要作品: 1971-1972 北京国际俱乐部(主要建筑设计人) 1972-1973 北京某宾馆游泳馆及羽毛球馆(任工程主持人) 1976 北京前三门大街和平门―宣武门街区规划设计 1976-1977 北京毛主席纪念堂(任建筑负责人之一) 1983-1985 第十一届亚运会北京体育设施论证(参加者) 1986 刚果人民共和国布拉柴维尔某官邸方案 1984 第十一届亚运会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规划 1981-1983 在日本丹下建三都市与建筑事务所研修期间,参加新加坡国王中心和尼日利亚新国会大厦设计 1986-1990 北京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馆,练习馆,曲棍球场,医务测试中心(工程主持人之一) 1994 首都国际机场航站区扩建航站楼 (工程主持人之一)
主要论著: 1、丹下健三(1989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编著者) 2、建筑师学术、职业、信息手册(1993年)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编委兼撰稿人) 3、建筑设计资料集(7)(1995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分编委兼编写人) 4、世界新建筑(2)(1997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译者之一) 5、CAD在国外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建筑师20) 6、环境杂谈(美术1986.3) 7、建筑创作与TQC(建筑学报1986.3) 8、从两个饭店的设计人看日本建筑界的一些动向(世界建筑1984.5) 9、走自己的路…记黑川纪章(世界建筑1984.6) 10、西萨佩里(建筑师24) 11、日本的后现代主义(世界建筑导报6) 12、日本的野外博物馆(世界建筑1985.3) 13、关于合作住宅(新建筑1986.1) 14、关于游乐园的建设(建筑师25) 15、中国住宅的现状(与柴裴义合作,日本GLASS & ARCHITECTURE.1981年中国建筑专集)
情系体育建筑 --马国馨访谈 每当在电视上看到航拍的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62岁的马国馨总是激动不已,那是14年前他主持设计的体育建筑项目。如今,马国馨已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2002年,北京奥申委代表团向国际奥委会送交的《申办报告》中,由马国馨和北京市建筑设计院众多建筑设计师完成的奥运场馆及奥林匹克公园的设计方案,获得国际奥委会委员们的好评,为申奥成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作为一名有着高深造诣的建筑师,在参与规划设计众多大型体育设施的过程中,马国馨与体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承担建筑设计生涯中的第一个公共建筑项目北京建外国际俱乐部,他开始与体育建筑结缘。上世纪70年代初,当时还不到30岁的马国馨就作为项目设计主要负责人之一承担了其建筑设计生涯中的第一个公共建筑项目——北京建外国际俱乐部的设计工作,俱乐部有1万多平方米的面积,包括娱乐、餐厅和网球馆、室外游泳、跳水等项目。 回想起当时的工作,马国馨历历在目。“对于这些体育场地的规格标准,那时我并不很了解。建网球场地时,从设计方案、施工图到现场施工都是在有经验的网协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完成的。那时搞体育建筑设计最大的感受就是要学的东西太多了。”好在马国馨所在的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对体育建筑设计有很多经验,曾设计了50年代的北京体育馆、60年代悬索结构的北京工人体育馆、70年代空间结构的首都体育馆等。一批老同志的倾心指导和马国馨自己孜孜不倦的努力为工程的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国际俱乐部的设计施工用了一年的时间,由此马国馨与体育结下了难解之缘,对于体育建筑也有了深切的感悟。“对于不同体育建筑的设计,首先要找准定位,是用于大型赛事,还是用于商业运营,或是用于开展社区体育,要根据用途确定相应的规模档次。此外,还要符合体育赛事的规则,在场地、高度、灯光等各方面都要合乎标准,能让运动员发挥出最佳水平,还要考虑安全等因素。” 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申奥场馆方案设计,每一个项目他都力求将场馆设计得更科学 “说实话,我做过的工程并不多,不像许多建筑师有几十项、上百项作品。1983年我完成了在日本的学习回到院里,开始接手第十一届亚运会场馆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规划及设计。从参加亚运会工程的可行性研究,试做方案到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建成,整整用了7年时间。”7年中,马国馨和他的同事们为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在设计中我主要看重两个方面:一个是群体设计的总效果,一个是国奥中心的环境设计。在一些细节方面也注意功能的完善,比如在全场实现了残疾人无障碍环境,这在当时全国的体育建筑中也是比较超前的。”马国馨说。“体育场馆要建得科学,必须进行深入地调研工作。功能上要满足运动员的需求,满足观众的需求,外观上要与城市景观和谐。在实际设计中,需要考虑很多细节,有时一个细节没有注意到就会影响到使用效果。” 从2000年起,马国馨带着年轻的设计师们开始了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场馆规划的设计工作。经过一年半的规划、论证、设计和数十遍地修改,申奥场馆设计方案终于完成,并受到了国际奥委会委员们的好评。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爱好的体育运动,但他是一位衷情体育的建筑家。“我平时工作比较忙。现在我每天的运动就是上下班骑自行车,但是我所从事的工作让我对体育有着特殊的情感。”多年来,马国馨院士一直注意对体育建筑学科的一些前沿问题展开研究,包括奥运设施的赛后利用问题、大型体育场的建设和使用模式等,发表了许多论文,并对院内承接的其他体育建筑设计项目进行指导。 凭借在体育建筑设计领域的丰富经验,加上自己所进行的理论归纳和对国外信息的掌握,马国馨作为主要负责人还承担了国家行业标准《体育建筑设计规范》的编制任务,这套规范已开始实施。 作为一名设计师,马国馨观看比赛也有着与普通球迷不同的旨趣。“电视上转播一些国际大型体育赛事时,我常抽空看一看。不光是为了看赛事,更主要的是想看看国外体育建筑的结构和特色。”每年去国外考察的机会很多,马国馨总是不放过任何了解国外体育设施的机会。多年的实践积累和敏锐的观察思考使得马国馨对于体育建筑有了更深的感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