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霁翔:城市文化建设应与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
单霁翔博士在演讲
2012年11月18日上午,故宫博物院院长、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博士,在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发表了题为“城市文化建设与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主题演讲,介绍了我国文化遗产工作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以及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当天下午还举办了单霁翔博士受聘天津大学教授仪式,单霁翔博士新书《文化遗产·思行文丛》首发式暨座谈会。活动由天津大学主办,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天津大学出版社、天津大学建筑规划研究总院、《中国建筑文化遗产》杂志社等单位承办。 在演讲中,单霁翔博士介绍了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单霁翔认为我们过去一直在提的是文物、古玩的概念,其实是在强调了历史遗存的吴的价值,而现在提倡的文化遗产的概念,则更加全面地指出了历史遗存在文化方面的价值。单霁翔介绍了现在由于很多城市领导者对于城市历史建筑的不重视,导致很多非常具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历史建筑被拆除。另一方面,对城市文化的不重视,又会导致很多新建建筑单纯追求建筑的地标性、新奇特,使我们的城市千城一面,没有特色。在这种情况下,单霁翔提出城市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文化的竞争力决定了城市竞争力,文化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时期文化遗产应用有自己的尊严,文化遗产视野应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应惠及广大民众。 此外,单霁翔博士还举例我国多地民众对于文化遗产保护所起到的重大作用。 下午举办的单霁翔受聘天津大学教授仪式上,李家俊校长对单霁翔博士的到来表示真挚和热烈的欢迎,宣读了天津大学聘任单霁翔博士为天津大学教授的决定,并颁发了教授聘任书。
下午还举办了《文化遗产·思行文丛》首发式暨座谈会。2002年至2012年是单霁翔博士担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十年,这期间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面临险峻的挑战,也迎来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使城市化与文化遗产保护常常处于尖锐对立的境地,极具历史与人文价值的文化遗产可以在转瞬间夷为平地,使得广大专业工作者与民众痛心愤慨。与此同时,快速变化的文化遗产保护环境催生了应对困境的新理论与新的解决方式。这十年,文化遗产保护的涵义和范围走向深广,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与机制不断完善,出现“工业遗产、乡土建筑、20世纪遗产、文化线路、文化景观、遗址博物馆、生态博物馆、社区博物馆”等全新的概念。\ 《文丛》共计十本,是单霁翔博士从这十年扎实的500余次调研、500余次讲话、500余万字的原始素材中遴选出来的精华,分为论文、报告、演讲、访谈等类别。从内容到装帧,出版社与作者均付出了精心的努力,力图使丛书以最典雅明晰的形象出场。 在《文化遗产·思行文丛》的序言中,单霁翔博士总结了这十年的成果,可被看做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人的心声: “过去的10年,是中国文化遗产事业面临考验的10年。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城市建设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展开,文化遗产保护处于最危险、最紧迫、最关键的历史阶段。面对一片片历史街区被夷为平地,一幢幢文物建筑被强行拆除、一座座古代墓葬被野蛮盗掘、一处处考古遗址被蚕食侵占,文物工作者心如刀绞。 “过去的10年,是中国文化遗产事业科学发展的10年。全国文物系统始终坚持文物工作方针,将文物法制建设、摸清文物家底、文物人才培养、文物安全保障,确定为重点抓好的四项基础工作,看作是给文物工作钉上的“四个桩”,不断努力加以夯实,为文化遗产事业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 “过去的10年,是中国文化遗产事业成果丰硕的10年。不仅有实践经验,更有理论收获,文化遗产保护的内涵逐渐深化,更加注重世代传承性和公众参与性;文化遗产保护的范围不断扩大,在保护要素、保护类型、保护空间尺度、保护时间尺度、保护性质、保护形态等方面呈现出若干新的发展趋势。 “过去的10年,是中国文化遗产事业理念进步的10年。凝聚全国文物系统的集体智慧,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的工作规律,通过实践清醒地认识到,文化遗产在社会生活中应拥有尊严,文化遗产事业应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应惠及广大民众,这些应该成为新时期衡量文化遗产保护成效的重要标准。”
单霁翔 高级建筑师、注册城市规划师。2012年1月,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历任北京市文物局局长,房山区区委书记,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主任,国家文物局局长。为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委员。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师从两院院士吴良镛教授,获工学博士学位。被聘为清华大学等高等院校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等。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