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要闻 查看内容

“首届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研讨会”胜利召开

2012-7-10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398| 评论: 0

简介:大会开幕式 参会专家和领导合影 会议现场 2012年7月7日,“首届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研讨会”在天津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文物学会、天津大学、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主办, ...

大会开幕式

参会专家和领导合影

会议现场

2012年7月7日,“首届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研讨会”在天津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文物学会、天津大学、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主办,由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市保护风貌建筑办公室与《中国建筑文化遗产》杂志社承办,由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天津大学出版社与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整理有限公司协办。全国十多个历史文化名城的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设计研究单位及高校师生等近200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北京与天津的数十家媒体特邀与会。
   与中国近现代百年风云伴生的20世纪中国建筑,因为种种原因,长久以来遭到人们的忽视。现在,近现代中国建筑所蕴含的历史与文化价值渐渐被人们所发现、认可与重拾。“首届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研讨会”是近年来各地近现代建筑遗产研究与保护工作的总结与升华。会议广泛探讨了国内外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最新理念,交流了各城市在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上的成功经验,研究了面向新时代中国建筑遗产保护的规划、设计、技术、工艺诸方面的策略及做法,提出了具有指导意义的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的技术与管理思路。在会议的最后通过了《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天津共识》,在中国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领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上午的论坛由天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洪再生主持

   7月6日下午,与会代表先期参观了静园、庆王府等天津历史风貌建筑。7月7日,研讨会正式开始,包括开幕式暨主旨发言、主题发言、专家发言与发布《天津共识》四个部分。上午9点研讨会开幕,天津大学校长李家俊,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徐宗威,原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现北京城市规划学会会长赵知敬,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路红,《中国建筑文化遗产》杂志社社长、加拿大宝佳国际中国区董事长高志,天津市建筑设计院院长、总建筑师刘军先后致辞。

文化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馆院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在演讲

   与会专家合影留念之后,文化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馆院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做了题为《关于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的思考》的主旨发言,就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定义和特点、保护简史、面临问题、保护意义与今后应采取的行动步骤等问题展开论述,提纲挈领地勾勒出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的全貌。
  他说:“事实上,没有哪个历史时期,能够像20世纪这样,慷慨地为人类提供如此丰富、生动的建筑遗产,而面对如此波澜壮阔的时代,也只有建筑遗产才能将20世纪的百年历史进行最为理性、直观和广博的呈现。保护20世纪建筑遗产对于今天和未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世纪建筑遗产包括所有风格和功能的新建筑、乡土建筑、再利用建筑等,可谓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在很多情况下,20世纪建筑遗产的研究都会与所在城市、地区的文化和社会背景相契合。这一契合使20世纪建筑遗产的内涵和外延更加丰富。”
  “我国的20世纪建筑遗产,植根于近现代中国的百年风云。在上海、天津、汉口等城市,更出现了数个帝国主义列强共同侵占的大片租界,集中建设了领事馆、海关、洋行、银行、商场、教堂、饭店、俱乐部和公寓等具有一定规模的近代建筑物群。”
  “20世纪人们的建造理念更多强调功能性和实用性,表现出明显的时代差异。因此,就20世纪建筑遗产而言,不应简单地从艺术形式和审美角度鉴定其价值,而应注重考察它们为适应社会生活变化,而在功能、材料、技术手段,以及工程建设等方面所做出的积极贡献。”
  “与那些历经千百年沧桑,早已被剥离了实际应用,只作为历史遗迹接受研究与观赏的古代遗存不同,20世纪建筑遗产往往是功能延续着的“活着的遗产”,其产生背景、建造过程、修缮状况等均有据可查,基础资料相对较为完备。”
  “保存至今的众多20世纪建筑遗产,见证着国家和民族的复兴之路,体现着为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社会进步而前仆后继、自强不息的精神,凝聚着各个时期爱国志士和英雄模范们的崇高理想、信念、品德和情操,形象而直观,具有强烈的感召力。”
  “20世纪作为社会变迁最为剧烈的文明时期,各种重要的历史变革和科学发展成果,都以各种特有形式折射在20世纪建筑遗产身上,见证了每一阶段、每个角落发生的不平凡的故事,这就是20世纪建筑遗产的重要价值所在,它们详细书写着历史的每一篇章。”
  “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应该不仅限于建筑形式,还应当考虑到作为整体构成部分的广泛的生态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和文化框架,应当强调记忆的重要性。即‘从单纯的建筑角度的文化遗产观,向更加具有人类学精神的、多功能性和普遍性的观点转变’。”
  “在20世纪建筑遗产中,文化赋予了建筑更多的审美内涵,文化让建筑获得了灵魂。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基础上,20世纪建筑遗产更表现出人类文明在哲学、文学、美学等艺术领域以及科技领域的成就,拥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在谈到20世纪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时,单院长总结了4点原因:“一是缺乏加强保护的正确认识。二是缺乏实施保护的法律保障。三是缺乏实施保护的成熟经验。四是缺乏合理利用的科学界定。”同时,20世纪建筑遗产具有非凡的意义:“一是使人类发展记录更加完整。二是使社会教育功能更加完善。三是城市文化特色更加鲜明。”未来的建筑遗产保护应该做到:“一是提高20世纪建筑遗产的保护意识。二是开展20世纪建筑遗产的科学评估。三是探索20世纪建筑遗产的保护方法。四是实施20世纪建筑遗产的合理利用。”

天津大学教授邹德侬在演讲

  在单霁翔院长的主旨发言之后,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邹德侬、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路红、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朱光亚与上海市文物局文物保护管理处处长、上海文保中心主任谭玉峰分别做主题发言,题目包括《需要紧急保护的20世纪建筑遗产:1949至1979》、《天津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实践》、《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要急迫解决的几个问题》与《上海近现代文物建筑保护的问题与思考》。开幕式暨主旨发言与主题发言分别由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会长付清远、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院长洪再生主持。
   邹德侬教授呼吁关注1949至1979年共和国成立头30年的建筑遗产,当时的优秀建筑遗产,其历史、文化乃至现实意义,因其当前并不具有社会共识而经常处于危险的境地,亟需保护。1949至1952年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中国建筑师自发地延续了经典现代建筑原则,适应了新中国建筑的急需,留下了一批反映中国建筑师高超现代设计水准的优秀建筑。第一个五年计划受苏联强烈影响所建的“民族形式”建筑,以其独特的纪念风格,反映了当时民族解放的骄傲,也形成了所谓“复古主义”浪潮。除了应当保护这10年间一些优秀的官式大屋顶“民族形式”外,还应当保护一些不跟风的民族形式作品。北京“十大建筑”是建国十年中国建筑师坎坷行程“皆大欢喜”的大结局,保护这些仅用一年时间集体创作的集体项目,将是建筑遗产保护的一首合唱曲。从1960年开始到文革结束的20年是一个短缺经济的时代,大多数建筑师面临的项目都是缺资金、缺指标、缺材料、低标准,建筑师像是在做“缺米之炊”,无意之中也形成了一个被动的“节约型社会”,当时的一些做法可为今天理想的“节约型社会”提供借鉴,例如建筑结构创新与从传统地域建筑中汲取养料等。1949至1979年的建筑遗产“脆弱”并要“紧急保护”,因为它规模小、年代近、研究少,因此在保护中要尽量避免:见远不见近,见大不见小,见富不见贫,见正不见负的选择态度。

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副局长路红在演讲

  路红主任介绍了近年来天津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实践。天津历史风貌建筑以20世纪遗产为主,集中体现了中国近代由传统封闭形社会向现代开放型社会转变的轨迹,展示了近现代中国建筑、生产生活方式的演进历史,是不可多得的活化历史书。由于建造年代久远,地震等自然灾害和战争、文革等人为破坏等因素的影响,历史风貌建筑的现状存在多方面的问题。为此,天津建立了基于国家法规之下的保护原则和监管体系,第一是明确保护原则“保护优先,合理利用;修旧如故,安全适用” ;第二是构建监管体系,领导机构为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委员会,下设:咨询机构——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日常管理机构——天津市保护风貌建筑办公室,整理机构——历史风貌建筑整理公司等国有企业,监督机构——社会监督员。对单幢历史风貌建筑的整理一般经历三个步骤:即价值评估、建筑整修与合理利用。对历史街区的整理和保护利用一般经历五个步骤:即价值评估、保护规划、建筑整修、环境提升与合理利用。今后的问题与努力的方向主要体现在理念与管理机制、资金与适用技术等方面。

东南大学教授朱光亚在演讲

  朱光亚教授深入探讨了建筑遗产保护实际操作中遇到的现实矛盾和可能的解决方案,这些问题包括:1.解决安全与保护的矛盾是20世纪遗产保护中第一个需要明确解决的问题;2.深入技术层面多学科具体探讨保护真实性的有效措施;3.一部文物法不能解决所有新类型遗产保护中的基本原则问题;4.各城市需要用什么样的法定的概念来容纳某些20世纪遗产的属性?5.探讨涉及跨行政系统跨专业研究的20世纪遗产的修缮的合理工作流程。

上海市文物局文物处处长谭玉峰在演讲

  谭玉峰处长具体介绍了上海近现代文物建筑的现状、建筑保护的进程与取得的成就,以及保护中面临的问题与思考。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上海于1843年开埠,自此它逐渐由隶属松江府的一个小县城迅速成长为亚洲大都会,上海的近现代文物建筑见证了这段历史巨变。上海近代的城市空间表现出以租界为中心向外辐射的图式,是乡土和外来两种建筑文化相向而行、在各自的异化当中逐渐走向融合的结果。今天,保护上海近现代文物建筑是避免这座城市变得千城一面的重要途径,因为文物建筑是城市气质的重要载体。近年来,上海建筑遗产保护取得了相当多的经验,特别是在修缮干预和再利用方面,例如通过鼓励有经济实力且重视文物保护的中外法人置换上海的优秀近代建筑,调动了全社会参与文物保护的积极性,达到了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相对平衡。谭处长同时谈到保护工作面临的三大问题,包括对《文物保护法》中“不改变原状”原则与为满足日常使用功能的需要而必须做出改变的现实之间的矛盾、近现代建筑管理保护中的双轨制所可能制造的摩擦与近现代建筑修复技术的积累不足等问题。

《中国建筑文化遗产》总编辑金磊在主持下午的论坛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颀在主持论坛

7月7日下午的专家发言阶段分别由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建筑文化遗产》总编辑金磊与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颀主持,赵知敬、刘燕辉、张家臣、王军、彭长歆、吴涛、屈培青、殷力欣、郭卫兵、王时伟 崔彤、贾东东、丘小雪、高志、张丽丽、刘临安、徐连和、刘伯英、贾东 洪再生、周学鹰、曹永康、夏青、王振良、路红共计25位活跃在建筑遗产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相继发言,在会议的最后,由金磊总编辑上台解读《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天津共识》要点,与会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天津共识》。
在《天津共识》中,与会专家高度关注并忧虑:由于中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进程,面对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的挑战,正呈现如1999年《北京宪章》所提出的文化危言:“20世纪是个大发展、大破坏的世纪”。在众多城市奇迹般崛起的当下,隆隆推土机声中传来对历史文脉断裂的担忧,更呈现出“千城一面,万楼一式”的单调,失去城市化文脉建设的“空心现象”使城市难谈幸福与品质。与会专家认为:城市文化的当代认同需要书写出对于建筑遗产价值的评判,主要依据有“三大价值”即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技价值。20世纪的中国建筑是中国自鸦片战争、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文革”、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与社会变革进程的见证;20世纪中国建筑形成了西方古典主义建筑、折衷主义建筑、中西合璧建筑、中国固有式建筑(中国古典复兴式)、现代主义建筑和后现代主义建筑以及台湾民族复兴主义建筑等多种建筑艺术风格兼容并蓄的局面, 这些建筑以其所蕴含的建筑思潮,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体系,整体地反映了中国在这一特定社会背景下特定的审美追求,具有独树一帜的中国建筑学价值;伴随着社会生产形态的变迁,近现代建筑活动每一次艺术风格的变化,都与材料、工艺和科技理论的进步息息相关,逐步形成以科技进步带动建筑革命的局面,20世纪优秀的近现代建筑较好地诠释了当时的科学技术进步水平,成为历史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
在《共识》的最后与会专家做出了七点倡议:第一,要加强中国20世纪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体系化研究。第二,要加强中国20世纪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技术研究。第三,国家应支持组建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研究的专门机构;第四,要加强中国20世纪建筑文化遗产教育体系研究。第五,要加强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传播力度。第六,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和利用要依法办事。第七,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是全民族的事,文化品质就是国家的品质。首届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研讨会圆满结束。(供稿/《中国建筑文化遗产》 摄影/陈鹤)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