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要闻 查看内容

结构成就建筑之美学术会议文字实录(下)

2012-6-14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506| 评论: 0

简介:点击观看 结构成就建筑之美(上) 下午的报告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汪恒主持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邵韦平在演讲 主持人:汪恒: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演讲人:邵韦平:北 ...

点击观看 结构成就建筑之美(上)


下午的报告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汪恒主持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邵韦平在演讲

主持人:汪恒: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演讲人:邵韦平: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汪恒】:各位来宾请就坐,下午的演讲我们现在开始。感谢各位来宾准时来到我们会场。我们今天下午的上半段先面有两个项目是国内的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自己共同精心创造的项目,第一项目有请北京市建设设计研究院的执行总建筑师邵韦平邵总给我们演讲,大家欢迎。

【邵韦平】:大家下午好。首先感谢应该说《建筑技艺》理事会邀请我们参加这个活动,我今天带来的项目跟上午的项目来讲还是一个小项目,我们这个项目只有6万平方米,楼也不高,55米高。大家可以看到这里面确实用了一些新的技术,有一些新的技术的探索想跟大家进行一些交流。我今天汇报的有几个方面,一个是介绍一下这个设计概念,我们这个项目叫凤凰传媒重新,凤凰大家知道是在香港注册的公司,随着中国内地影响力的扩大,它很多的业务部门都和大陆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要在北京建立一个新的形象。这是建筑的背景,这个是凤凰的LOGO还是比较经典的它的一个LOGO。另外他们要做创新,这是他们自己宣传的理念。
看个项目所在的环境,这个环境的地理位置很优越,最大的优势就是旁边有一个公园,它这个公园是最靠近城市的一个角落,也是他们的一个桥头堡。这个建筑规模并不大,1.8公顷,但是它还是比较特殊的,这个建筑希望和环境一个密切的关系旁边还有一个住宅,跟这个建筑的高度来讲就有一定的限制。也就是一个周围的环境的情况。另外这个央视的大楼也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一个建筑。
还是回到刚才的这张图,一两条道路,一个是它是一个不太直的一个弯路,因此这个跟我们一会要说的这个概念有一定的关系。在这个里面我们用了一个数学的概念,它是个无边的循环体,这个概念和凤凰的那种创新和亲民的概念比较的吻合。另外和凤凰的LOGO和产生的文化似乎有一些暗含。另外我们功能上做了一些研究,我们觉得用这样的一个纽带把它给串起来,形成这样的一个设计概念的结果。在这个概念上我们对它进行了加工,这个模型是我们投标的一个概念,这个反映了我们跟这个地的关系,我们认为这个地不规整,所以希望做成一个不太有方向感的建筑,这样的话使这个建筑跟周围的空间更加的融合,同时跟旁边的公园有一个很和谐的关系。还有它有一个日照的要求,我们把办公的地方放在南侧,把一些演播室放在了北侧。在这里我们运用了刚才我们所说的概念把它变成了一个比较接近于一个螺旋的体系,然后加工成一个的比较稳定的造型。在这之后就是遇到了一个技术的问题,按照常规的思路,我们肯定会把这个造型用一个比较简单的结构构架出来,然后把它用一个玻璃幕墙围起来,这个玻璃幕墙是一个三维的体面,然后用三角玻璃把它围合起来,这就是我们传统的做法。实际上我们后来发现了一些新的可能性,就是我们通过前面概念的模型,想着能不能把这个曲面变成线性的构建,然后通过线性的区分使曲面尽量的减少,而是加入一些线性的这种直线或是单曲线来构建这么一个建筑。后来我们发现,这样的一个理想的概念,有可能功能上也要符合一定的功能,所以我们又做了一些妥协,把我们的线性做了一些取舍,适当的把它加大,这就形成了我们最终的实施的模型。这个上面可以看到,我们是把这样的一个复杂的体面通过合理的一些宽度的线给它勾勒出来,然后这个线之间再形成一些透明的部位,把这个空间真正的给它落实了。
这是我们夜景的效果,这个是我们灯光方面做的一个概念,这里面我们也询问了一些钢结构公司,他们认为这个线应该从外面打掉更体现这个建筑的价值,但是我们觉得,这样的话会影响到它的整个的形态和具体的线条,所以我们采用了以内透的方式。
下面再看到我们整个建筑的一些构思,这是我们地下一层的情况,它是一个楼层的功能配套设施,对楼上的建筑形成一个固定的保证,这个部分我们考虑到结构的需要,便有一个大型的广场进入这个地下的部分。这是我们的首层,图片是可以看到,这个建筑的这个团的两边是架空的,使这个建筑有动感,更加体现了凤凰的开放的概念,这个建筑中央广场是开放的,这里面还有一个更深层的意思,就是他们想把这样的广场做成一个大演播厅来独立运行,它包括门厅都是独立分开的,这是首层。我们主要是入口是南侧进来,一楼就是一个公共的大堂,演播厅主要就是进出在首层。我们还为公众设计了一个参观的通道,通过两侧的台阶进入大厅的平台,进入一个层层开放的有参观体验的平台,这反映了凤凰对公共方面的宣传发挥它独特的作用。这个建筑从上到下都是向公众开放的。
大家看一下这个平台,它南北的剖面是这样的一个形态,建筑的主楼我10层楼高,每层楼其实都是方正的,但是并不影响它的使用效率。这是横端面,由于这样的一个条件我们创造了一个足够的公共空间,大家看到,有这样的一个下面的环,使我们在两个功能区之间连接的开放的部分有一个共享的空间,这个共享空间实际上就是可控而不可预知的这么一个结果。对这两个空间实际上也显示出来我们这个建筑的独特,它其实墙面、和立体面是在不断的转换的,我这里有一个小动画大家可以看一下它的整体的过程。这是主楼,主要通过西侧的平台进来,然后到东侧,东侧做了一个将近500米的么一个环廊,外面是一个是一个建筑的外罩。这里还有两个体验的小短片让大家看一下我们这个建筑的特点。我们这里面创造了很多的开放的空间,包括它一些会所。
今天的主题主要是说结构成就建筑之美,所以我这里面把我们技术方面的考虑跟大家介绍一下。这里首先介绍一下这个借助建筑的几何控制的问题,由于这个建筑特殊的造型,使它跟我们以往的建筑来讲出现了很多的难题,这个控制的话题度我们很多的建筑师来说不是特别的敏感,比如对层高啊,模数、轴线天生有一个基础,其实随着我们对建筑精英的政策提高之后,其实对建筑整个的控制是具有挑战性的一个内容,需要建筑师去关注的。大家知道,我曾经参与过一些其他的设计,在我们做这个活动的时候,实际上我们发现境外很多建筑师在这方面有很多特别先进的一些方法,使得他们把这个建筑做的游刃有余。而我们国内的话这方面是比较弱的。在这个建筑里面,我们就更需要这方面的优化结构,我们这方面设置的大量的几何控制线,包括二维的,包括三维的,正是由于几何控制线把这个建筑完全的控制住,而不是说由原来的分包的一些专业部门独立完成的。比如说这个轴心在这里并不是很复杂,但是造成了我们整个建筑基石方面的一个作用。我们看这些轴线的保留有几个方面,一个是对人的工作的需求,比如对层高,对结构的需求,还有就是一些美学上的需要。基于这个示意图我们也有很多的尝试,这些示意线我们按照美学的要求,对这些线条进行修整和规划,这是我们运用了一些入数学的模型这些线我们不是一次画成的,我们通过若干次的结构优化才形成的。通过一些数字化优化,我们对它的面积、角度、朝向都进行了调整。这是其中的细节我就不多说了。
下面要说的一个就是技术策略。结构设计一般大家都认为是结构师的事,但是我个人认为,要想创造一个成功的结构,可能这个结构需要建筑师和结构师甚至其他的工种密切的配合。这个结构我们分两部一个是这个外壳这个外壳相当于一个网罩地这个网罩都是由建筑师来进行绘制的,另外就是一个结构图,它整个的形态都是由建筑师和结构师共同完成的。我们这个建筑外壳是一个交叉的杆件完成的,这个双向交叉杆件我们把它做成了一个的概念,然后进行穿插进行。实际上我们把结构当中幕墙的内容进行设计,这个结构是具有幕墙概念的一个结构,这里可以看到,这个结构的构建它的尺寸,包括它外面有一些起板的定制,通过我们建筑的平衡之后,我们实际上考虑了一个建筑因素的考虑。这个圆板我们考虑室内需要更加的顺畅的一个造型,这样的决策它是一个建筑师和结构师进行努力创造的结果。这就是一个网格化的过程,大家知道这个外壳是一个复杂的造型,为了适合这个造型,我们对它进行量体裁衣,整个结构都是顺着我们这个外壳的方向形象的构成,为了最后面的和这个地面的三角层,这个应该体现出我们的概念就是结构,包括连接线需要对建筑进行控制才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比如我们解决这个结构的理念,有一些甚至铸造的模板都是由建筑师来绘制的,这个保证了我们的结构完整、可靠。这是建造过程当中的缓坡。这是建造当中的过程,结构刚刚完成的时候,这个结构本身就有很强的艺术感。我们做了一个图面的转换,这些玻璃分成3000多个单元,它的加工都是通过实体的情况来加工的。这个楼现在已经基本上建完了。
接下来就是讲它的绿色可持续性,这个建筑本身的结构来讲既有结构功能有是污水处理系统,把这个结构进行了跟合理化的梳理。这是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社会效果,去年我们还参加了一个中国和意大利的一个建筑文化交流会。最后我就这个话题谈一下我个人的一些意见。
我觉得今天的话题是基于建筑整体概念上的一个话题来展开的,我个人觉得就是,这是一种对结构美学的重视世界建筑学当中是一个很大的趋势,由于结构的巨大的作用,它必然就是说需要挖掘它美学的的特点这种美学的效果光靠结构也不行,光靠建筑也不行,这需要我们双方的共同努力才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为了实现这个效果,我们要改变我们以前的工作模式,需要我们建筑师、结构工程师和其他的工种共同的努力,实现我们的结构成就建筑之美。
谢谢。

【汪恒】:谢谢邵韦平先生。也感谢同济院给我们这么一个好的机会,更感谢邵总精彩的演讲,也是有几分钟的提问时间,各位来宾有问题吗?

【提问】:非常荣幸看到邵总在这里,我有一个小问题想请问一下,是关于这个建筑造型的,上次您提到每个玻璃都是平板的,我可不可以理解玻璃和玻璃板块之间有一个相对的错落?

【邵韦平】:这个玻璃之间有一个大面是透明玻璃,两侧都是实板做的,这些板都是由平面板构成的。

【提问】:我想问一个问题,你当时在划分凤凰中心横板的时候是怎么样考虑的,我看您建模的时候大量使用了软件,这个其实消耗目前大,你为什么使用这个软件?

【邵韦平】:你是指版面划分的原则?

【提问】:对,还有就是大部分的轮箍的情况。

【邵韦平】:
这里就说到逻辑构图的情况,这是建筑师一个最大的一个主要的内容,这个玻璃幕墙也是我们控制的一部分,对于玻璃幕墙的控制有几个方面的考虑,一个是玻璃的材料,这个玻璃材料我们要适用于我们大的玻璃幕墙上使用,还有就是它要同采光区的尺寸有关系,跟楼层的高度有关系,还有就是美学的问题,就是让它更具有很好的视觉的效果。这3000多单元没有一块玻璃是一样的,而且它不是正方形的而是菱形的,就这是一个很大的难度。随着中国建筑制造业的进步,我们现在有了数控机床,就可以实现数字化的控制,为我们设计的模型进行生产加工,这个方面我们数控幕墙是这个是自动化的,是这样的。第二个你关于软件的问题,软件应该说本身是一个大的一个投入,卡地亚是欧洲最先进的一些航天和汽车工业匹配的,它里面有智能化的编成的功能,而且对曲面有一些描述。我们也就是用的这个软件,觉得还是蛮好的。

提问】:建模的时候日本把这个模型建的非常的详细,一般来说计算机早早的就崩溃掉了没有办法做了,而且这个模型并没有从设计的时候就用到非常的精细,我想问一下你做这个模型的时候把这个模型做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就可以满足这样的施工,而且您施工图后期是怎么绘制的,卡地亚建立的三维施工图呢还是怎么样的建设这个模型?


【邵韦平】:
您这个问题很专业,在这个项目当中我觉得我们做了很多的探索,也没有很多的经验。我们这个模型是一个全模,是达到加工程度的一个模型,这模型不是一次建成的,而是逐渐完善的,一开始我们设计完成的时候有设计阶段的模型,然后有加工项目的模型,厂家给我们做生产模型。这个本身是做法就是这样的,还有你说的软件运行的问题,就是在于管理,并不是说对于一个个体来说,对于一个单类,如果你有足够的时间和技术的话都可以做到。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