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30年,中国各大城市兴起一股争建摩天大厦、地标建筑的风气,用以展示“惊人”的“经济成就”。 据统计,现时全国兴建中摩天大厦的就超过200座。未来3年,平均每5天就有一座摩天大厦封顶。5年后中国的摩天大厦总数将超过800座,比现今美国总数还要多4倍。
地方高官一味要高
全球正在施工的124栋摩天大厦,中国占53%,未来将剧增至87%,其中八成大楼将在内陆一些小城市建成。 “没有最高,只有更高”,为争建“第一高楼”,近年内地多个城市暗战不休。在摩天大厦狂热下,连二、三线城市甚至乡村也扬言要建世界高楼。人口不足100万的广西防城港市,就计划兴建528米的亚洲国际金融中心,高度超过上海的环球金融中心;一向被视为中国最穷的省份贵州省,省会贵阳市于201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总量刚破1,000亿元,为展示有关经济成就,该市未来规划最少要建17座摩天大厦,其实贵阳的GDP,在全国城市排行榜,前70名亦不入,但建摩厦的数量却全国排第五。 “一些城市将摩天大厦当作现代化的必然标志,因为地方领导就是喜欢‘高’,其他不管,所以在设计和审批上,这种地标性建筑尤其要符合领导口味。”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匡晓明说出中国摩厦极易获批的原因。
高速兴建质量难保
美国著名的SOM建筑设计事务所,在上世纪末设计出当时中国第一高楼、420米高的金茂大厦,该事务所中国区总监周学望回忆称,当时官员最核心的要求就是要“88层”。 近年地方政府的目标则更趋明确:“世界最高可以没有,但区域最高必须有。”在此风气下,各省市竞相争高,例如大连东港商务区在建518米的“东北第一高楼”;昆明东风广场在建456米的“云南第一高楼”;刚刚动工的武汉绿地中心要建成606米的“华中第一高楼”。 负责摩天楼排行榜研究的专家吴程涛说,城市之间为了争高,会派人去相邻城市刺探情报,偷窥动工后的“基坑”,因为基坑落实了,意味实体高度不能再变了,有的城市就会等到其他城市的基坑落实后再临时变规划,以图高过别人。“有城市为了讨好领导,还提出希望建筑高度要和市长的生日相合。”吴程涛说,其摩天楼研究报告发布后,接到不少电话,听得最多的就是:“你算漏了几座,否则我们的排名就会更高。”显示各城市极紧张自己的排名。
长沙巨无霸建筑吓人
中国除了最高,还有最巨大的建筑物。上月初,湖南长沙市宣布不与邻近城市比高,而是比大,开土动工兴建一座名为“万家丽国际商务摩尔”的建筑物,该建筑总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呎,比世界第一高楼“杜拜塔”更大。 这个全球最大单体建筑地上26层,地下三层,设有158部电梯,顶楼还有可容纳250架直升机起降的空中停机坪。整个建筑如同一座城市。该建筑由万家丽集团董事长黄志明投资兴建,造价50亿元,但因佔地太大,惹来连串争议,不过,市政府当局却认为该建筑最能代表长沙新地标。
拔地而起的摩天楼见证了中国奇,也令人忧心。首先是安全问题。美国建成一座摩天大楼至少要10年,而中国只要4至5年。高速之下,隐患增多,例如消防不完善,地面下沉,大风雷击等。上海网友把高楼林立的陆家嘴称作“玻璃雨”高危区。例如去年国金中心半年内发生4宗玻璃幕墙爆裂事故,其中一次,大厦46层玻璃掉落,砸烂街上停泊的50多辆私家车,幸无人伤亡。 此外,更大的问题可能是因资金紧张而烂尾,或租金回报低,造成亏本经营。吴程涛说,兴建摩厦资金最少要100亿以上,美国高度排名前50位的摩厦,仅有16座来自地产物业公司,其余全来自零售、汽车等超级企业;而中国内地前50位摩天楼中,有六成由地产公司投资。 “以企业投资为主体的摩天楼发展模式,意味建成后出租运营压力不大,企业自身能消化一部分,而房地产公司开发的摩厦,目的为出售出租,将来必面临巨大租售压力。”
内地未来十大摩厦排名(按照高度)
名称 规划高度 落成时间
上海中心大厦 632米 2014年 武汉绿地中心 606米 2017年 广州钻石大厦 600米 待定 深圳平安金融中心 597米 2014年 天津117大厦 570米 2014年 广州东塔 530米 2015年 天津周大福滨海中心 530米 2014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