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是如何保护文化遗产的?
近日,国内在为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拆问题争吵不休,1月30日,多家英国媒体却在为位于伦敦西部的一座中世纪大谷仓从地产商那里获得拯救而欢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了解本次英国文物事件的同时,让我们也关注其他文物打大国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
中世纪的建筑杰作 这座谷仓因其教堂式建筑形态,而被英国诗人、遗产活动家约翰·贝特杰曼爵士冠以“米德塞克斯教堂”的名称。其巨型的纯木立柱与橡木椽结构,虽历经风雨,却能保存至今,堪称该国中世纪建筑的杰作。谷仓离伦敦希斯罗国际机场非常近,其北墙离原先规划预留后来又放弃的土地边界只有5米的距离。2006年,谷仓被一家地产公司买下,他们看中的也只是它所在地段的土地价值。好在有关部门规定,不能将大谷仓用做任何商业用途,所以建筑的历史结构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而地产商对其在英国历史与建筑方面的重要性没有任何的兴趣,因此虽没有改变谷仓的用途也没有注意对它维护和保养。 2009年,民间的“英国遗产协会”向谷仓所有者发出了对该建筑进行防风、防水处理的紧急维修通知,并与地产商谈妥了文物维修的费用问题。在经过一系列修缮后,英国遗产协会最终以2万英镑的价格将谷仓买了下来。 价值评估及先期保护都是开发商掏腰包 因为建筑项目开发而危及文物的事件英国不是没有过。1989年,伦敦有着400年历史的玫瑰剧院遗址就因为开发商计划直接在其上建造房屋而面临被毁的局面,此事得到了包括佩吉·阿什克罗夫特、劳伦斯·奥利弗等戏剧界名流的关注。最终在各界人士的积极推动下,遗址上方的项目建设被暂停,那些埋藏在泥土之下的文化宝藏得以被保护起来。 随后,在政府、考古界和开发商的共同推动下,撒切尔夫人执政的英国政府于1990年推出了一份名为《规划政策指导》的法律文件,用以规范在受到建筑开发威胁情况下有关考古及文物保护工作的管理。 根据这份文件,城市规划部门在制定、实施规划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对古文化遗存的保护。这也意味着,开发商在工程招标的同时,就需要选择有当地规划部门指派的考古专家参与其项目进程。该专家熟悉本地古代遗址分布情况,将监督项目建设过程并根据情况提出自己的建议。而只有当开发商拿出了令人满意的文物保护方面的报告,证明其项目所涉及区域内所有的文物及文化信息都得到了恰当的处置以后,该考古专家才会给工程开绿灯。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有关的法律,对于开发项目区域内文化遗存价值进行的评估和先期保护工作,有关的费用都是由开发商来支付的。 此外,英国各地方文物管理部门的文化古迹档案数据库建设也比较完备,这样一来,对于某个拟开发区域是否需要以及需要何种文物保护工作,通过事先查询该数据库系统,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防患于未然。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