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系列活动:


“在钟爱的光影和声色之间,灵魂得到释放,或寻的喜乐、宁静、救赎….” ——罗展凤映画音乐随笔
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11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主题是城市创造。这一简单、不证自明的陈述可以说得更具体而不失其原意。如卢浮宫创造巴黎,巴黎创造卢浮宫。尤其就当代文化而言,这一主题表现了城市和建筑之间的全球性关系。本届双年展将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的文脉中看待这些城市和建筑。 本届双年展系列活动之“街道剧场”由深圳市政府主办,深圳市公共艺术和深圳华侨城创意园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承办,深圳市旧天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执行。本活动特别邀请旅德独立艺术家滕斐和独立音乐人涂飞担纲导演,于2012年1月7日下午在在双年展的展场之一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北区B10举办。 街道剧场活动继双年展开幕后再次引爆公众热潮。

活化的美术馆,传统的展览精神得以重构和刷新 当你也许还用一种历史的眼光和美学的视角去解读这届双年展作品的时候,收获的仅是传统的展览形式。街道剧场通过展品、演员和观众三者关系的重构,重新解读双年展的展览空间,将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空间,也是一个理念、一种文化和行为模式的体验。音乐、戏剧和文化气息渗透进了建筑装置展品中,有目的的重新整合,做了一些钩沉的工作,从而发现与放大这些作品中被忽略的内在隐性细节,活化重组展览。颠覆了当下死气沉沉的陈列厅,街道剧场使每个展览都有玩儿的可能。将被动的被观看的展品转化为可以参与的,街道剧场带给您全新的互动体验。


建筑·空间·艺术——“介入”永久性的举动 1980 年威尼斯双年展提出在双年展中设置“街道”的概念,是一组由二十个7×9.5米大小的建筑立面所组成的人工布景,表达对于被现代建筑忽视的历史文脉的重新肯定与反思。每个立面分别由一位著名建筑师设计,其中许多建筑师都成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旗舰人物:Hans Hollein(汉斯·霍莱因),ArataIsozaki(矶崎新),Frank O Gehry(法兰克·盖里),Rem Koolhaas(雷姆库哈斯)活跃至今都具有着实验性.“街道”这个来自三十年前威尼斯双年展的“发言人”被本届双年展总策展人泰伦斯·瑞莱植入本届双年展。他向全世界的评论家征求意见,选出了十二位最富有创意的建筑师,完成本届深圳双年展的“街道”作品,即由十二个半围合的盒子构成。 “街道剧场”作为本届双年展的系列活动之一,从叙事形式和空间深度上延伸了“城市创造”的主题,演员将用抽象的理念在“街道”展品空间中用肢体和声音与建筑空间交流,借助灯光、音效唤起神话的叙述力量,演员即兴和非即兴的演出,提醒我们意识空间里正在进行中的现在和不可忽视的过往。在这里观众是演员的一部分,也是岩井俊二“梦旅人”中的行者。 街道剧场策划人之一张宇星博士提出:艺术(音乐、舞台戏剧)介入空间,是都市会里的艺术创作跨越建筑艺术史有限的藩篱,以一种公共的形式呈现给公众,音乐和戏剧不再是日常生活区分出来的产物,而成为这个城市的公共艺术,是市民精神的视觉呈现。这种“介入”不是暂时的,在艺术边界越来越模糊的今天,空间艺术所面对的,无疑是突破性的创造力不可避免的跨界艺术大激战,音乐和戏剧从中起到了先锋号角的作用。


从历史中突围的城市美学,解构重组后的城市表情 在深圳这个移民城市,丰富的街道生活是集体的记忆。街道剧场八个剧目,紧握集体记忆的“话语权”,让音乐和文化气息渗进建筑,丰富城市表情,走上街头,走进剧场,去丈量它的诗意。 街道剧场序曲:当天籁&乡愁,即兴的演出和肢体语言,各种陶鼓,呜嘟及陶琴在探索中形成的交响乐,这个音乐魔术师,用传统的乡土乐器和曲子为城市制造出奇幻的街道魅影。将华侨城创意园“创意、设计、艺术”的创意产业基地的街道,变成充满市井生活气息的街道。——《树下即兴》文烽+朱芳琼+田斯书。 街道剧场之一:以音乐装饰长镜头的梦,一次舞者与乐手的碰撞,一次东西方音乐的碰撞,一次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方打击音乐的碰撞,用肢体和十几种不同的乐器不断融合、突破和分解。即兴的音乐和舞蹈之间的相互交融,表达了人类精神中最自由、浪漫、无畏、激情和创造的部分。观众在街道中流动的光影声色中成为演出的一部分,这不正是当代先锋版的“清明上河图”吗?——《碰撞》龙云娜 +Samuel Morales + 朱芳琼 + 老田+文烽 街道剧场之二:在都市“旷野”里,人和人之间的距离“这么近这么远”,人在街道中行走,像走在旷野里一样,城市就这样阴沉着,潮湿的散发霉味,大厦的墙壁上滴着水,路旁的的街灯孤独着。艺术家向旷野提出一种内心的诉求,渴望得到解答。——《旷野密码》 邓博宇 街道剧场之三:城市将星空弄丢了,让街道的灯光成为我们的星空,人在喧嚣中沉静下来,带来到超越言语的感动,时而沉思梦萦,时而金戈铁马!音乐以极简约主义结构形式呈现。——《星空》马木尔 街道剧场之四:当今天我们生活在PM2.5超标的粉尘环境里面,粗糙的空气和不稳定的吟诵制造出一种黑色的不安。城市仿佛置身于庞贝那样的火山堆里,用自我的语言来阐释存在于现实中的不同空间分隔的游离状态。——《尘》盛洁 街道剧场之五:跳着还原现代人最美丽欲望的舞蹈;看一眼就会被一击而中的舞者……当舞蹈与建筑空间邂逅,多件立体装置变换的场景之间,舞者和建筑师一同迸发创作,回忆带来儿时嬉戏的街道场景,带来完全超乎想象的舞台创作体验。此时,建筑也是一个婀娜的舞者。——《回忆》建筑师何健翔+舞蹈艺术家云娜舞蹈团 街道剧场之六:巴黎香榭里的街道歌谣,汽车噪音、菜市场的卖菜声音形成诙谐曲的忧伤,形成城市和旁观者的影像,融合了凡世生活,给它们披上了宗教感的神秘面纱——《影像、歌谣及不着调的音轨》宋雨喆 街道剧场尾声:流动的光影声色,街道成为一个聚会的空间,不仅仅是行走的空间,也是集会的空间。观众演员一起去聚会,形成街道大party。——《街道聚会》盛洁+邓博宇+文烽+朱芳琼+田斯书与朋友们。


让人们走向街道生活,文化和自然重回街道 街道是现实都市生活中最大量最公平最具魅力的公共空间, 作为城市的骨架的同时,它还是人们城市公共生活的舞台,街道剧场策划人之一周红玫女士说,北宋的“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丰富多彩的市井生活是古今中外无不赞美和向往的,但这温暖的集体记忆恰恰是我们城市的迅猛发展逐渐迷失的,机动车占主角的城市使昔日丰富多彩的街道生活丧失了人性化,甚至连最基本的出行都变得困难。而真正的“生活城市”的概念是社区邻里的街道生活和商业及文化的多样性等,它强调只有多元混合的人性尺度,才能造就平凡而偉大的城市。因为唯有人性化尺度才是符合城市生理学的。在大规模开发和更新的都市发展热潮中再次重申这点特别重要。为更好地体验街道生活,我们邀约了人们穿过各自居住生活的“小区”,来到我们展览中的“街道”,与艺术家一起把它变成街道生活的剧场,让这里变成陌生人们的社交场所并期待发生故事。 街道剧场”将带来全新的视听体验,在这十二个空间里“街道”承担起幽灵的角色,将人群、光线、气味、声音和材料调和在一起组成一部动人的社会戏剧作品。 在这场美妙的邂逅里,“街道”和“剧场”联姻了,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他们具有的双重性格的孩子,而是让城市重回街道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