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要闻 查看内容

应多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营造

2011-12-19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461| 评论: 0

简介: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公共空间如同住宅中的客厅,是城市文化品位的集中体现。一座建筑振兴一座城市的例子并不少见,著名的建筑大师弗兰克·盖里在西班牙设计建造了古根海姆艺术博物馆,让其所在地毕尔巴鄂市一夜成为了 ...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公共空间如同住宅中的客厅,是城市文化品位的集中体现。一座建筑振兴一座城市的例子并不少见,著名的建筑大师弗兰克·盖里在西班牙设计建造了古根海姆艺术博物馆,让其所在地毕尔巴鄂市一夜成为了欧洲家喻户晓的城市,每年迎来400万人次旅客到访,带动相关收入占到全市20%以上。国内的“博物馆之城”战略正火热展开,短短一年,中国的博物馆增加了395座。如西安更计划3年内使全市博物馆数量从目前的47座增加到100座以上……而在建筑师与文化评论者的眼中,“博物馆之城”的打造并不是根本,更重要在于城市中的“公共空间”的营造。

一座城市中的公共建筑,往往是这座城市现代性的最好体现,相较于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博物馆、美术馆等人们文化艺术活动的场所,成为城市精神文明的标尺。于是,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博物馆等建筑往往首当其冲,全国范围内正兴起“博物馆之城”的战略,短短一年中全国博物馆数量增加了395座。在规划筹建者眼中,博物馆等公共建筑仿佛是一座城市的脸面,一方面能够带动旅游业发展,另一方面也可提高城市整体气质以便于招商引资。

但博物馆、美术馆等作为公共建筑,更是城市市民公共活动的空间。对于一座博物馆来说,在建筑功能设计上不能使博物馆单纯地成为一个景区,而应开放、共融,让人能够融入空间中来。在建筑美学设计上,则要兼顾城市的整体文化气质,让博物馆与城市相融合。当然,公共空间绝不只是一个单纯的物理空间,同时还涉及艺术机构的管理机制,囊括一定的文化氛围。当公众进入这个空间,参与、对话、互动,公共建筑才彰显魅力,成为城市中真正有效的“公共空间”。

程大鹏:把建筑做得好看并不是难事

Do度·联体艺术设计机构主持建筑师。代表设计作品:云冈石窟博物馆、深圳雅昌美术馆改造、北大汉画博物馆、中央美院学生宿舍。

在国外,博物馆、艺术馆等公共建筑,通常是建筑师试验的平台,国外许多美术馆、博物馆都是稀奇古怪的设计,在当代建筑上具有标志性的意义。比如巴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西班牙的古根海姆艺术博物馆等等,都是显著的例子。国内建筑学教育并不及西方发达,在过去许多年中,工科毕业的建筑师需要面临的不光是对职业基本功和价值观的考验,还要具备跟特殊权力阶层交流的能力。相比之下,国外的环境相对尊重建筑师本身的想法,建筑师调动社会资源能力也更强。

与此同时,在国内一个公共建筑是一个权利的产物,在一个公共建筑的诞生过程中,建筑师把握了一小部分力量,而权力阶层就把握相对巨大的一部分力量。把一座公共建筑做得好,就是让公众有更多的体验经验,才是现代城市中公共建筑的价值导向。一个优秀的案例就是纽约的高线公园(HighLinePark),2002年纽约市将一条废弃的高架铁路改造成一座线性城市公园,这可以说是纽约式冒险,它成功地把建筑师们的抱负与纽约人民的期望结合起来。可以说HighLinePark传播了建筑、景观、公共空间的力量。

一座公共建筑改变一个城市命运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著名的建筑大师弗兰克·盖里所设计的古根海姆艺术博物馆,让原本无名的小城中旧城区变成了一道钢筋水泥的人造奇观,从此毕尔巴鄂一夜成名,游客如织,每年到访的游客有400万人次,带动相关收入则占到全市财政收入的20%以上。一座公共建筑改变了城市落后的原貌,改变整个城市人的生活。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一座公共建筑的成功,势必是建筑师、政府和市民三赢的结果,它的意义并不仅仅彰显在建筑美学、工艺上的精妙高卓,更体现在对城市现代化产生的意义,体现在城市市民生活的联系上。

而如安德鲁设计的国家大剧院,球体的建筑主体周围环绕水池,让建筑本身仿佛水上之城。与此同时,这些水池与周围的绿植区域,平日里吸引了许多游客、市民聚集来此休憩、活动。就建筑设计本身来看,确实是平衡了建筑美学、功能以及公共活动空间。只是在运营后,由于长安街不允许停车,驱车前来往往要从封闭的南门绕往北门入口,原本的水池、绿化区域就阻碍了人们通行,这一定是建筑师在设计时所没有料想到的。也因此,公共空间的营造,是需要全社会的力量。

冯博一:公共空间不只是一个物理空间

著名策展人、文化艺术评论家。致力于中国当代实验艺术的策划、评论、编辑等工作。撰写有几十万字的论文、评论文章。

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哈贝马斯谈到“公共空间”的概念时,强调咖啡馆、酒吧的重要意义。在西方,人们往往在咖啡馆、酒吧中谈论政治、社会,进行讨论,从而形成公共舆论,以影响社会的变革和发展进程。而在国内,公共空间并不特别发达,同时也不具备哈贝马斯提到的作用。如博物馆、美术馆,用纳税人的资金建立起来,理所应当为大众服务,而在国内,博物馆和美术馆作为公共空间,其功能的不健全在于艺术文化等方面对公众起到的作用非常微不足道。也因此,尽管许多城市都在兴建博物馆,但往往这些博物馆有了硬件却软件匮乏。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转型,公众其实已经意识到公共空间与艺术机构的作用,包括北京的798艺术工厂,也属于新兴的第三空间(第一空间是家,第二空间是办公室或者教室等等)。原来中国没有这类性质的艺术区。博物馆、美术馆也属于第三空间,这种空间的位移和扩大在中国正逐步的实现,但它所发挥的作用还存在着若干问题:像中国美术馆,其实不能够被称为美术馆,而是中国美术展览馆对于艺术本身的好坏,很少在考虑范围中。真正的艺术机构,应该是多元的,有着自己的运营方向、口味,或者注重历史性,或者注重大众文化,或者可以注重设计性等等。

对于博物馆、艺术机构等公共建筑,根本还是在于沟通和管理上,建筑师在建筑设计时,肯定考虑到了最基本的建筑空间、建筑设计的试验性和便利因素,但建筑投入运营后,各种具体的客观问题就出现了。就如同国家大剧院的例子,行政的因素被建筑运营者放置在考量的首位,这或许是建筑师最初料想不到的。这就需要不断地交涉、沟通,才可能把冲突减少到最低。而一些民间的机构,像当下办的越来越活跃的今日美术馆,把公告空间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相对来说没有那么多限制,包括经费、运作和对展览的要求,为全民服务,也将越来越受公众的欢迎。

“公共空间”绝不是一个单纯意义上的物理空间,是很多方面构成的,同时也涉及到艺术机构的管理机制。也因此,博物馆、艺术机构作为公共建筑,必须要囊括一定的文化氛围,吸引公众进入这个空间内,来参与、来对话、来互动,具备这样职能的空间才能称之为公共空间。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