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地方动态 上海建筑新闻 查看内容

BIM智领上海中心大厦铸就辉煌

2011-12-15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401| 评论: 0

摘要: 上海中心大厦这个项目已经成为中国在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方面的一个示范工程,它将如何促进中国设计和施工过程的转变?谈及这个话题这就必须提到BIM。传统的建筑设计、施工以及运营管理是由不同的团队、不同的模块进 ...

上海中心大厦这个项目已经成为中国在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方面的一个示范工程,它将如何促进中国设计和施工过程的转变?谈及这个话题这就必须提到BIM。传统的建筑设计、施工以及运营管理是由不同的团队、不同的模块进行工作的,相互之间的沟通不是很顺畅,工作效率也不是很高。而在上海中心大厦项目中,我们引入了BIM,通过BIM解决了相关问题,并提高了整个团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

——上海中心大厦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董事顾建平

上海中心大厦项目在施工阶段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它的高度。我们在整个建造的过程中,全程都将BIM纳入其中,整个周期都是
通过精细化的管理手段来完成的,正是BIM让我们从模拟阶段轻松过渡到实际的建造上来。BIM的价值在于你对它理解的深度和运用的广度。

——上海市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于晓明

BIM实际上相当于一场革命,不只是设计,还包括施工和日后的维护管理。上海中心大厦项目从开始到整个生命周期的结束,各专业间之所以能够实现完全沟通,这都得益于BIM平台所带来的顺畅交流。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项目经营部副主任陈继良

BIM在上海中心大厦项目中的运用不只是技术上的创新,更重要的是交流上的创新。BIM为业主、运营团队、建设团队和设计团队之间搭建了一个非常完整的连接和沟通平台,可以说,BIM是不可取代的。

——Gensler副总裁、亚洲区设计总监夏军

上海中心大厦这个项目,第一次深入地整合了数字化设计的平台,特别是BIM的应用,帮助团队大幅度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为深化设计提供了优化平台。针对上海中心大厦项目而专门成立的BIM设计团队认为BIM就是他们眼睛。

——Gensler上海办公室资深设计师彭武

BIM加速了设计的进程,帮助我们实现整个流程的协同工作,在这个平台上,可以共享所有的资料和数据。通过应用同一个BIM模型,能够轻松地解决很多非常复杂的几何问题。

——美国宋腾汤玛沙帝结构师事务所副总裁朱毅

视觉之炫 凌越前沿
——BIM智领上海中心大厦铸就辉煌

一座伟大的建筑即将拔地而起,它吸引着世界人的眼球,它是中国人的骄傲,它就是位于中国上海小陆家嘴核心区的上海中心大厦。它是宏伟的,其主体建筑结构高度580米,总高度632米,总建筑面积57.4万平方米(包括地上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建成后的上海中心大厦将与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等组成和谐的超高层建筑群;它是绿色的,在建筑设计和运营阶段以绿色建筑为目标,未来将成为国内第一个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内满足中国绿色建筑三星级和美国LEED绿色建筑体系高级别认证要求的超高层建筑;它是现代的,上海中心大厦具有国际标准的24小时甲级办公环境,超五星级酒店和配套设施以及集观光、购物、娱乐、餐饮、休闲功能于一体的商业文化城和特色的会议设施;它是经典的,上海中心大厦将在优化城市规划、完善城市空间、提升上海金融中心综合配套功能、促进现代服务业集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将成为上海标志性建筑和上海金融服务业的重要载体。

如此庞大的体量,如此炫目的造型,如何能够顺利地得以设计和施工,这在很多人的脑海中都是一个巨大的惊叹号。然而,上海中心大厦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董事顾建平道出了其中的奥妙,他说,“上海中心大厦是一个特大型项目,从设计到施工的整个过程都非常复杂,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为了把项目做得更加完美,我们选择了BIM这个现代化手段,把各个工种、各个阶段不同的工作整合在一个信息平台上来共同完成。Autodesk Revit、Autodesk Navisworks、Autodesk Ecotect、Autodesk Inventor等一系列成熟的设计解决方案,既提高了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又减少了整个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错误。”

借BIM智慧,突破经典

632米的总高度对于中国来讲的确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挑战。那么,在设计方面针对于体量和形态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又该作怎样的思考?这是设计单位所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作为建筑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的指定单位——Gensler和同济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更多的想从科技角度去诠释其建筑理念,从而更好地把握经典建筑的核心。在这里,BIM的智慧优势得以充分体现。

上海中心大厦的设计灵感溯源于历史和未来,旨在将历史与未来有机结合在一起。旋转的形式,似中国的水墨画,简单立体而一气呵成,同时也表达出对未来的思考。旋转是一个万物形成的本源,这个形态连接了时空、超越了时空,它是未来的一种形态。这样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超高层建筑,最大挑战就是风阻问题,而这样的旋转又恰恰在借力打力,与比较规则的楼体相比,可减少大约32%的风阻,同自然形成了和谐的关系。

不难看出,这样的外形对于建筑功能与施工建造都是有一定的影响的,“我们利用BIM进行了突破性的处理,采用了双层表皮的概念:内层表皮是非常规律的几何形状,外层表皮采取旋转的方式。” Gensler上海办公室的资深设计师彭武说,“BIM平台在这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建筑的外形完全是基于数字化平台来实现的,传统的二维平台根本无法满足异型建筑各个细部的衔接,尤其是对于这种超级体量的建筑来说,更是难上加难,而BIM在设计阶段的参数化运用,完美地解决了这个复杂的几何问题。”

Gensler副总裁、亚洲区设计总监夏军作为上海中心大厦项目设计总负责人,在整个设计进程与协调的过程中也充分利用BIM解决了项目本身很多挑战性的课题。从设计角度来看,幕墙就是其中之一。旋转的形态决定其结构与幕墙玻璃必须轻盈,悬挂在整个楼体的外侧,不直接同楼板发生关联,用直面的玻璃做成双曲面的空间形态,在视觉效果实现的同时,考虑可建造性。BIM在这里帮助设计师完成了精确的定位,并把这种定位放到BIM平台上,让所有专业来共享这个计算和设计带来的成果,帮助其选择一个比较好的幕墙设计方案。

BIM在整个设计的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除建筑设计外,还为施工图设计提供了很多的益处。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项目经营部副主任陈继良说:“BIM是施工图设计很好的帮助者。”

对于异型建筑来说,用通常的设计手段是无法准确定位这些异型的点的。而且,上海中心大厦这个建筑又非常复杂,尤其是设备层和避难层,由于结构的原因,有很多杆件穿插在设备层中间,通过二维设计基本上是没有办法解决这个设计难题的,所以就运用BIM通过三维设计完成了整个设备层的设计工作,有效地避免了杆件之间的相互碰撞。陈继良介绍到,上海中心大厦项目是以AutoCAD为主进行出图,以Autodesk Revit软件为建模基本手段,并使用Autodesk Navisworks和Autodesk Ecotect进行碰撞检测和CFT模拟,使之互相衔接,从而实现了高效率出图、减少返工、节省材料。

BIM所带来的无处不在的高精确度运算和高灵活度适应的能力,在设计阶段,通过数字化设计的新语境完成了建筑的新范式。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