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晋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加平
12月8日,最新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名单公布,共有两位建筑界专家成功当选,一位是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崔愷,另外一位就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刘加平。相对于崔愷,刘加平曝光较少,本文将向你介绍刘教授的研究成果和贡献。 刘加平教授是我国建筑学学科第一个国家创新研究群体“西部建筑环境与能耗控制研究”学术带头人、我国建筑物理学科第一个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持完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和国家863计划项目等国家级课题16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5项,国际学术奖1项;在国内外发表高水平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和编著8部,主持和参与编制国家和地方设计标准6部;培养博士后6名,毕业博士31名,硕士79名,在西部低能耗建筑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 1982年于西北大学物理系毕业之后,刘加平步入建筑学学科领域,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主要从事建筑物理理论与应用研究,专攻建筑热工与节能的基础理论和设计方法,潜心于地域民居建筑演变和发展模式的理论探索和工程实践,是我国该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结合城乡建设中面临的问题,研究创作地域性生态建筑模式,是国际建筑学界的前沿领域。经过多年研究,刘加平发现,在西部乡村现代化进程中,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基础之上的传统民居建筑逐渐被简易砖混结构房屋所取代,伴随而来的是建筑环境质量低下、建筑能耗和资源消耗不断增大、地域建筑风貌和文化失传、以及安全性能变差等,给学界提出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研究创作具有西部不同地域特色的生态民居建筑模式就成为业界之急需,也成为了刘加平的主要科研领域。 在二十多年的科学研究中,刘加平遵循建筑技术科学逻辑,综合运用建筑热工、建筑设计、建筑气候、建筑历史、建筑构造以及太阳能利用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以研发低能耗建筑为主线,在中国西部传统民居建筑的再生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等方面进行了艰辛和深入的探索,得到国内外地域生态民居建筑界的肯定和赞誉。2011年1月14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刘加平教授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西部低能耗建筑设计关键技术与应用”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在理论创新方面,刘加平教授近年来主持完成了《传统民居生态建筑经验的科学化与技术化研究》、《建筑节能设计的基础科学问题研究》、《庭院式民居自然采暖与降温效应的定量化研究》、《被动式与主动式太阳房组合优化研究》等一系列国家重大基金项目,由其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西藏高原节能居住建筑体系研究》、国家863计划项目《太阳能富集地区超低采暖能耗居住建筑设计研究》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西北生态民居型小康住宅技术集成与示范》等课题在西部生态民居建筑理论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创新成果。 在工程实践方面,由刘加平主持的多项研究成果经推广应用后,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绿色生态效益,在业界获得了广泛赞誉,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黄土高原绿色窑洞民居建筑”成为地域生态民居的成功典范,项目在延安地区推广新型窑居建筑5000余孔、10万多平方米,先后荣获建设部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世界人居奖,美国Michigan大学著名建筑学者Linda Groat教授对此评价:“刘加平在研发新窑居建筑方面的成就,对西方国家的可持续设计亦是极具价值的贡献。”。 同时,由刘加平教授主持的“长江上游绿色生土民居建筑”项目提出的新型绿色生土民居建筑模式已在云南省永仁县的建设部综合科技示范项目《长江上游绿色乡村生土民居建筑示范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面积45万余平方米,获建设部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西藏的雪域高原也实现了刘加平的生态民居理念。由他主持研究、编制的完全依靠太阳能采暖的《西藏自治区民用建筑采暖设计标准》和《西藏自治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通过被动式利用太阳能、提高建筑热工性能和主动式利用太阳能三种方式,协同解决了藏区民居的冬季采暖问题。这两部标准2008年7月起在西藏全区推广实施后,大幅度地减少了当地的建筑采暖用能。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刘加平教授本着严谨的学者良知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带领团队志愿参与了灾区重建工作。他及其团队多次奔赴地震重灾区现场,进行调研测试、方案设计、模拟分析、征求意见及施工指导,研究创作出了具备抗震安全、舒适便利、就地取材、节能节地、适应气候、成本低廉等特性,且具有鲜明川西地域特征的生态民居建筑模式,实现了生态民居的低能耗,为我国地震多发区民居建筑提供了样板。由刘加平教授总规划、总设计的“四川地震灾区生态民居建筑模式”现已在四川地震重灾区彭州市大坪村建成43户,还有约150户正在建设中,面积约3万平方米。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