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飞韩国举办“跳城”展览
2011年11月4日下午17:00,车飞关于未来北京的可持续性城市发展模型——《跳城》在韩国首尔的雷姆·库哈斯设计的MOA美术馆展览举办了开幕式。同日下午14:00在MOA美术馆学术报告厅举办讨论会,车飞作了题目为 参展作品 展览时间:2011年11月4日至2011年11月27日。 跳城——未来的中国都市主义 | "Jumping City - Future China‘s Urbanism" “跳城”计划是北京CU office[超城建筑]的主持建筑师车飞带领其团队所进行一项关于中国未来城市的可持续性的研究项目。经过数年科学的调查与分析,根据中国的国情所提出的未来中国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策略。该项目是以北京为背景的针对当前中国即将出现的城市性所作的前瞻性城市研究。跳城研究针对当代高层高密度的城市化发展,以快速城市化扩张的北京为模型城市,发展出一种当代城市的社会空间性的结构化概念。运用这种方法理解与解码当代的城市发展。跳城既是一种普遍性城市理论也是针对北京的具体的都市发展计划。这项研究试图在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之间开创一条批判性实践的道路。它试图发掘现有社会空间性结构中最大的潜能和积极性,跳城的目标不是取代老城,而是激发老城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展作品 在韩国首尔MOA美术馆展出的“跳城提案”是基于这项研究成果所提出的针对北京的激进的城市发展模式。当前北京居住建筑普遍的的社会—空间性结构是由:‘公寓单元—家’;‘集体楼道—邻里’;‘门禁—小区’;‘单一功能—居住社区’所构成。‘家’构成了这个城市的社会—空间性结构的基础。与此同时,在中国:家,邻里,小区和社区在规划层面也被理解为:小家,中家,大家,和特大家。这一社会—空间性结构的物理特征可以简单的归结为:光辉城市与雷德朋规划的结合体。高层—邻里社区是中国城市居住区规划的基本模型,但是当代中国城市的发展在很多情况下是建立在对旧有邻里社区的整体拆除之上的。也就是说,中国城市通过摧毁旧有邻里来建立新型社区。这样的“拆除—建设”的快速发展模型一方面为中国带来了广受批评的“广普城市”,另一方面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贡献了GDP。“跳城”计划试图从这种困惑中摆脱出来,在依据对现有北京的社会-空间性的自我批评基础上,自由而开放的发展出一种先锋性的城市发展模型。跳城——一种建立在现有中国城市社会—空间性结构之上的,由高层永久性结构与平层自建独宅相结合的全新的城市开发模式。跳城不再是光辉城市+广亩田城市,而是既是此亦是彼。跳城——城跳者的新家——未来中国的城市生活方式:既是预制的也是定制的;既是批量生产的也是非标准化的;既是经济型的也是个性化的;既是永久的也是暂时的;既是自上而下的也是自下而上的;既是集体主义的也是个人主义的…… 参展作品 参展作品
车飞 1975年出生于中国北京。德国注册建筑师。 车飞获得2010年中国“建筑传媒奖”青年建筑师奖提名,其项目“土门镇民乐村灾后重建”获得2010年中国“建筑传媒奖”居住建筑特别奖提名。现在是中国扶贫基金会灾后重建专家委员会委员。他是首届北京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ABB2004),A4国际居住建筑艺术展的策展人,和第二届北京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ABB2006)的泰安未来城市发展展览的策展人。车飞还组织并主持了798系列建筑论坛等学术研讨会。自2007年以来,车飞在北京服装学院任教并主持城市空间工作营,完成了大量的街区调研。车飞作为建筑理论作家,2009年出版了首部专著《震荡》,他还为国内外许多重要专业刊物撰写论文。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