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监测管理国际研讨会苏州市举办
9月19日至20日,世界遗产监测管理国际研讨会在江苏省苏州市举行。本次研讨会由国家文物局主办,苏州市文物局、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承办,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苏州分中心协办。来自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ICCROM)、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等国际组织,阿根廷、芬兰、澳大利亚、阿尔及利亚、墨西哥、日本、韩国等7个国家的代表,我国世界遗产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和部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构的代表约40人参加了会议。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和ICCROM总干事布什纳吉出席并做主旨发言。 世界遗产监测是根据国际公认的文物保护准则《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对世界遗产地的保护状况定期进行专业的检查、审议和评估,执行反应性监测等,并向世界遗产委员会提交详尽报告。随着我国世界遗产数量的逐年增加,其保护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监测作为预防性保护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高度重视。 单霁翔在题为《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的中国实践》的发言中,深入分析了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他说,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地域分布广阔、遗产规模庞大、类型丰富、材质多样、涉及遗产要素众多,这就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监测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加强对世界文化遗产的监测,结合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特点,国家文物局从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监测机构、增加经费投入、开展监测工作试点、完成世界遗产第二轮定期报告、加强研究和人员培训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目前,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的法规框架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世界文化遗产三级监测和两级巡视的监测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为实现对世界文化遗产的预防性保护和精细化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未来,国家文物局将通过世界文化遗产动态信息和监测预警系统试点工作,形成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平台建立的模式和规范;在“十二五”期间,逐渐推广监测试点的经验,使有条件的世界文化遗产地初步建立世界遗产监测平台,并在国家层面建立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数据库,不断充实和完善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体系。 据了解,国家文物局组织召开本次世界遗产监测管理国际研讨会,一方面旨在通过中国与国际同行的沟通与交流,吸收和借鉴国际世界遗产监测的经验和做法,丰富和完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的理论和实践;另一方面,以此论坛纪念《世界遗产公约》40周年华诞,拉开我国庆祝《世界遗产公约》诞生40周年活动的序幕。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世界遗产监测”的主题,从世界遗产监测的意义和作用、监测体系、监测指标、监测实例等方面,深入探讨世界遗产监测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通过为期2天的研讨和参观交流,与会人员进一步明确了监测对于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此次会议为完善我国已有的监测体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对于促进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