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要闻 查看内容

海峡两岸建筑设计竞赛颁奖仪式暨论坛举办

2011-9-19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340| 评论: 0

简介:颁奖典礼上潘冀在致辞 崔愷在给获奖学生颁奖 2011年9月17日,海峡两岸建筑设计竞赛颁奖仪式暨论坛在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举办。来自北京、台湾、天津的多位竞赛评委出息了活动,并为竞赛中的16位获奖者颁奖。 ...


颁奖典礼上潘冀在致辞


崔愷在给获奖学生颁奖

2011年9月17日,海峡两岸建筑设计竞赛颁奖仪式暨论坛在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举办。来自北京、台湾、天津的多位竞赛评委出息了活动,并为竞赛中的16位获奖者颁奖。与论坛同期举办的还有获奖作品的展览。论坛期间,J.J.Pan潘冀联合建筑师事务所主持建筑师潘冀、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崔愷和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孔宇航接受了筑龙网专访。

展览开幕式(左1为主持人、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孔宇航,其他为获奖学生)


以下为论坛文字实录:

时间:2011年9月17日下午

地点: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主办:《城市·环境·设计》杂志社,J.J.Pan潘冀联合建筑师事务所,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论坛第一场:“茧”与“简”未来城市居住论坛


(左起)孔宇航、崔愷、潘冀、龚书章、郑仁杰


主持人(孔宇航,以下简称“主持人”)】:下面有两个学术研讨会,第一个主题是“茧”与“简”未来城市居住论坛,下面我们有请论坛嘉宾潘先生、崔总、龚先生、郑先生。

我仍然是以主持人的身份,大家看到四位专家,基本上是3:1,三位来自台湾,一位是大陆,一会儿PK看大陆和台湾的学者怎么PK。居住的城市不一样,一个是四面环海,北京是处于大陆带,简单地背景是潘先生曾到我们这里讲过学,他是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的。崔大师是我们天大的骄傲,龚先生是哈佛大学的,跟我有点校友关系的,郑先生是台湾科技大学。下面我们首先请崔愷先生对未来城市做一个简单的描绘。

崔愷】:谢谢潘先生还有龚先生、郑先生,我这次参加这个活动,实际上也是一个缘分,几年前我到台北开会,去潘先生事务所拜访,对潘先事务所有非常深刻的印象,而且我在日月潭酒店住了一晚上,是潘先生设计的,环境非常的优美。当潘先生说要把纪念公司成立30周年变成一个发起两岸大学生设计竞赛的时候,我觉得特别的感动,我说不管我多忙都会全程支持这件事情,所以这次非常有幸参加这次评审的活动。这是一层原因,另外一层原因我觉得题目出得很好,关于未来下个世纪我们居住的状态,名字起得也很有意思叫“茧”与“简”,不知道在座的多少同学养过蚕,相信很少,我养过。因为在我少年的时候正好赶上大陆的文化大革命,那个时候没有太多的娱乐活动,当然更没有电脑、电视,所以城市里小孩也开始养蚕,养蚕不仅仅是娱乐也可以换一点零钱,当时蚕茧是可以卖的。孵出了蛾子,然后开始孵出很小的蚕,蚕一天一天看着它长大,采桑叶喂养,到了越来越好看的时候,小的时候是黑色的,慢慢变成了青色的,最后变成了白色,越来越胖,到了透明色的时候是最好看的时候,最后就不吃东西了,开始吐蚕丝,非常的优美,当时有很多的方法来控制它,可以用一张纸覆盖在上面,可以慢慢吐成一片很薄的茧片,但它自己还是会立体的吐丝,慢慢地你看不到它了,最后形成了一个蚕茧。这个过程让我觉得很优美,但也让我联想到潘先生出的这个题目所表达的某一种建筑人和环境的关系问题。

我们今天应该说建筑的技术是相当的发达,设计的技术也相当的发达,所以我们越来越在意这个建筑如何做得优美,大家知道在台湾叫数位建筑,我们叫参数建筑。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营造一个非常优美的以往很难去营造的一种形态,一种表述。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而且作为建筑师是一种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好,这个技术对我们今天的发展是新的革命也是很好,但我们有太多的年轻的建筑师和学生迷恋这层皮,我们自己支起来的。慢慢封闭在这个空间里,自己的空间里,和这个城市、这个自然慢慢变得没有关系,或者是比较漠视。我觉得这个状态是值得思考的,当然如果我们把这个蚕茧的观念再放大一点,今天的人工建造的活动使我们的城市慢慢剥离了自然,我们从最开始在自然中生存到征服自然,与自然隔离,也有点像编织蚕茧的动作,变得越来越窒密,离真正的自然的风景越来越远。这件事大家肯定也在思考,还有有关今天我们的图像技术非常的发达,我们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做得非常的优美,就像宣传我们的城市、宣传我们的CBD,宣传我们重大的节庆,都会制作出非常精彩的图像。可是让你觉得什么都可以把它人工化、非现实化,为什么这样说?我们小时候北京实际上是有河流,不仅仅有河流,大部分河流常年是有水的,河水是在动的,叫河。水不动的叫湖,可是绝大多数北京的河里面是没有水的,即便是有水的也是不动的,因为就这点水。当然水的品质就更不用说,所以实际上我们满足于虚拟世界中的完美,往往忘记了我们自己面对生存环境的恶劣。我们的北京越来越发达,天津也是紧随其后,现在在大张旗鼓地建设,可是我们的环境确实是没有太明显的改善,也让我觉得这个茧,我们人在做一个茧,在得益于自己的茧做得多优美、多发达、多亮丽的时候实际上已经犯了一个错误。
还有第二个字是简,是中国的一个字,来自于竹简、来自于象形文字,来自于中国文化的传承的过程。实际上我们今天对简的解读更多的是像建筑师谈到的简约、集简主义对建筑的影响,实际上潘先生提出的简字,刚才已经解释了,如何简化我们的生活、简化我们的需求,不知道这个描述是不是很准确,当你真正要回归自然的时候要放弃很多的东西,把以往追求的东西要重新进行思考甚至要放弃。我今天看到了一个新闻,中国有一个慈善家,在台湾也很有名叫陈光标,今天还是昨天做了一件事情,在公司里面把奔驰车砸掉了,买了300辆自行车给员工,员工要骑自行车上班每个月是有补助的,600块钱的补助。几公里之内,当然远一点的更多。虽然他的行为让人感觉有一点作秀的感觉,但我觉得这件事情的立意还是好的。当然这是某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变,说了这么多,在这次设计竞赛评选中,我一直希望看到大家对今天的生活状态,对今天的人工环境,因为你们在畅想的是在100年以后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城市怎样发展,我蛮欣赏有几个很有意思的构思,包括首奖在海里面生存的项目,包括慢轨和今天反向的思考,还有地上不行了,是不是在地下发展,因为原本人的穴居就是从地下出来的,再加上不仅仅是这样的概念还是他的设计,还有他的技术上的一些措施,当然包括了很多的智慧,都让我觉得非常的值得珍惜,不仅仅为这次竞赛,不仅仅为了这次得奖,而应该成为你们将来走上建筑师岗位的时候,你们一直应该坚持的一种信念,我就说这些。
【 主持人】:崔总,我感觉龚老师很想要讲,记得上次我们在一起评审的时候,大家没有看好的方案,经过龚老师一讲所有人都投票了,不知道和他有没有关系这个方案。
【龚书章】:首先很谢谢潘先生这次邀请我来参加这次评审,对我来讲是很重要的学习,我是第一次参加两岸也是所有同学之间的交流,也让我非常的压抑所有的人在建筑的训练之外对于整个时代和文化的重视是如此的多元非常的好,这次是非常好的学习。我认为这次的活动是一个很重要的火花,不仅是对建筑专业界还是学术界来说。我也对这次出的题目有非常非常深刻的感觉,应该这样说,我原来是一个专业建筑师,在两年前十几年来一直成立建筑师事务所,一直到2009年在学校专任教书,希望和学生和学术界有一个更好的往前看的交流。我自己在笔记本上写了一件事情使我很向往,可是也缺少实践,那个时候我写了一个小段子,自己说我认为现在这个时代应该再来一次当初在欧洲的运动,是在台湾称为建筑电讯的运动,这个运动在1960年是最多元、最众说纷纭的时代,一群非常年轻的人,这群年轻人没有实际经验,各自发音对那个时候加了一个注解有自己的想象,是一个非常有想象力的运动。之所以成为运动,是可以集结了非常多的不同的人共同想这件事情,对这件事情做出自己的反映。我想在21世纪整个科技的发展和整个技术和时代的实践越来越快速的时候,大家话讲得很多,可是不太集中,是多元,可是很分散。如果再有一次像当初的60年代影响欧洲这么重要的运动,在建筑上对这个时代下一个新的注解,我觉得会是很好的事情。
一个月前做评审的时候,潘先生出的竞图是“茧”与“简”,怎么说我怎么看待这件事情,其实当初在那个时期是面对一个科技非常进步,可是文化又非常多元的时代,每一个人对科技的发展充满着某种向往,但也充满着紧张,在这样的状态,一则要重新追求那个技术,也要重新反省和批判那个技术。在2005年之后全世界开始有反转,尤其是在2008年金融海啸之后,看整个环境的变化在建筑上到底有什么样的问题,为什么建筑开始变成这个时代的原罪。
一直看建筑在世界上具有某种推动的力量,这种推动力量产品了不一样的连带,刚好这个题目让我看到是既出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题目,可是面对的问题是和60年代面对的问题是反向的,那个时候的科技发展,到现在开始回到自然环境的状态,如果这样成为大家共同集中性的运动与思考的话,其实是非常美好的事情,大家不一定要花这么多力气一直在讲各说各话,而是花力气在多元文化里面找到共同的目标。这个题目虽然很简单,但题目简单的背后有一个重要的中心思想,对时代的目的。我那个时候在想,看起来题目这么简单,到底同学们会不会把它做得非常的狭窄。在上个月来的时候非常的兴奋,我觉得多元性是存在的,大家并没有把手放得很远,题目出的很好,生活住区的空间,还有城市都市的关系,所有的同学使我看到了好多的议题,但不是发散的,在议题里面提出很多的认识,这是我学习到的东西。而且看到了台湾包括这里各个不同的地方的学校们,每一个人都对自己存在的空间有一点看法,这个看法是直接的,我也觉得非常的棒。
这次有一些议题是非常好的,这次一些议题我觉得虽然“茧”与“简”题目简单,但具有相当的时代性,我常认为建筑师或建筑这个行业是面对时代性的问题,尤其是我们这个时代,如果建筑做太多以后对环境是原罪的话,建筑的手段应该收到哪里后回来以后还要有哪些更多的想象。尤其对几个作品特别的深刻,刚刚非常的向往首奖的作品讲的内容非常的精彩,从大的范围讲到小的住区环境,几乎直接切到问题的中心点,也是当初所有的评审非常自信的认为这个作品整个从头到尾关注的内容如何放到一个小的圆形小的单元,处理一个群居或新的城市的范围,非常喜欢这样的案子。
几乎每个案子都非常的喜欢,这次整个的评审是我看过非常精彩的评审,分好几次不同的讨论,每次都有一些翻案的过程,不是只是我翻案,在这里面我认为对建筑讨论的一个重要的契机。在这面我还很喜欢厦门大学的同学做了很多和水有关的作品,我让深刻的想到台湾和水那么有关,但是台湾对水非常的陌生,这次大学提出了优选佳作的作品在水上的合院,既简单又可以形成新的城市,我也觉得非常的棒。这次同学利用了很小的单元,谈新的未来的城市观。我认为把建筑拉到了比较宏观的方式,在宏观的方式又不会只是一种想象虚无的方式,所以我对这个作品非常的喜欢。这次好多的作品和绿色有绝对的关系,我一直想,在2005年后,所有的建筑师面对绿色建筑不只是一个时尚,变成了必要的课题,转化成把科学技术科学的东西转化成建筑都市里面所面临的建筑专业要处理的事情,这次好几个作品里,都看到和绿色有关的作品,包括这次难得来一位南加州大学建筑学院的同学做了一个看似复杂的机械,但看他做的光能、包括小单元的旋转也是非常的让人感动的。还有几个作品也是谈的和绿色有关的设计。
这次有一个课题是非常让我们兴奋的,都是在讨论密度。这次入选的同学,因为好多的同学都在谈,越来越高密度的发展都市形态和建筑形态怎么发展,不是其他的人在做积木的堆积,而是提出了对于生活、住宅新的想法,尤其是《4×4×6的可变住宅》,他把好像是工业设计的抽屉的单元形成了住宅的方式,处理为空间的单元和空间的弹性之间我非常的喜欢。包括台科大的马明洁同学做的菌的发展的,这些处理的方式让我感受深刻。最有意思的是,有一些作品,都是非常诗意的概念,这些诗意的概念是我们在现代的建筑空间里,面临这么复杂的资讯环境,让空间变得更简单,这次“茧”与“简”是简单与身体和自然有最自然的接触,交通大学同学做的《小园赋》,这里面没有大的理论和议题,里面是对空间和生活的概念,这也是我认为一些诗意的作品里面是很好的。讲了这么多我认为真的给我们很多联想,这么简单的题目让这么多的同学有这么多的发展,有这么多的想象力,有这么多的不同,面对现在不同的住区、环境和空间,谢谢各位同学,让我们有这次学习的机会,谢谢!
主持人】:龚老师讲得挺精彩的,有理论有学术还有依据。这次竞赛的一开始,策划的时候在二层会议室带着很多的期待,我想一定很多话要说。
郑仁杰】:谢谢各位同学,刚刚崔总和龚先生提了很多很好的建议,我想从我本身的一些感触和大家分享一下。大家有没有想过10年前也就是潘冀建筑师事务所成立的时候、成立20年的时候做了什么样的活动?我们在台湾办了一场非常盛大的音乐会,邀请了很多朋友来参与了我们的活动,我们的事务所一直是很有特色的,也就是说,它在每一个重要的节点会去思考怎么去蜕变、怎么去转变,像崔总讲的,像一个小黑点似的,我一直在想,十年前我在学校里是一个小黑点,思考怎么去拓展我自己,怎么去训练我的基本功,怎么去面对我的未来。所以我们蛮荣幸见到这96位的作品,其实都是非常非常好的作品。在里面所谓做的思考和切入方向不仅是设计师的一个梦,也是未来这个城市主要居住的人将来想实现的一个梦,所以我一直在想,十年前和十年后,我也不会想到今天会有幸和各位大师在一起评论作品,这是我万万想不到的。我一直抱着很谦虚的心来看每一位同学的作品,回到这个主题评审的过程是非常精彩的,将来UED杂志社在报道的时候,大家会了解评审会如何在诙谐、风趣的言谈之下,把很多的作品提上来再刷下去,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这次的主题是两岸大学生的竞图,长期奔波在两岸之间,我也看到了台湾学生的一些创意和发展,也可以了解在内地大学生的一个发展,其实有很大的差别,大家面对问题的处理方式一个是内向性的,一个是外向性的,在作品里面可以谈到的。像首奖的作品,是面对一个大海洋,目前有得奖的大部分都和水有关系。台湾的作品也蛮吸引我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介绍,对于台湾现状的一些环境做的一些思考。所以我一直在想,其实在座的同学,在6月14日的时候应该有大部分的人参加过潘先生的演讲,第一章潘先生介绍一幅漫画,他在问我们,建筑师到底是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姿态面对这个世界、面对这个环境,你们有很多的选择,其中有超人、有苦力,各式各样的姿态,我想问的是前几个星期在国内高考的状元发表了一篇作文,得到了满分,内地的学生应该非常的清楚,是宜兴的王希同学,这是一篇《拒绝平庸》的作文,他提出了非常深刻的体验,我要念一下他的一句话,“要成为强者必须要有一颗强者之心,要俯瞰平庸的众生必须要有一股力量,是否有一颗强者之心,一颗超越平庸的心,是平庸与出众的分水岭”。这句话也代表如果我们今天面对未来如此不可预测的情况的时候,建筑师应该有一颗更高的强者之心,照顾到未来的环境,不仅是自然环境、科技发展的环境,所以我希望借这个机会能多多去思考一些我们未来的方向,也为自然做一些贡献和努力,也期待拒绝平庸的心,能为未来创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谢谢!
主持人】:讲得很优秀,而且我觉得这个策划是相当成功的。一开始策划的时候潘先生是想讲话的,他出这个题目是怎样的潜意识,一种很神秘的力量让他出这个题目。
潘冀】:这个神秘的力量其实是来自于我们的同事们,我们非常优秀的同事,一起讨论所产生的,除了仁杰之外,在这边的也是一样,还有黄经理在那里,我们的策划总监黄小姐一直在做很多工作,在台北的事务所的同事还有其他的主持人,我们一直在推敲这样的题目和这样的一个活动。我刚才开始说我们是半信半疑,心里面七上八下,不知道第一次做这样的事情是不是能做得好,能做得成功,大家的反映也不知道。当然我们也非常感谢UED在这中间陪着我们摸索,为我们处理了很多的很事务性的问题。我绝对没有和郑仁杰有任何私下的,让他做什么植入性营销。可是他刚才讲了一些我们事务所过去的事情,我们20周年的时候在台湾举办的,国家剧院两场的音乐会,主题是音乐建筑与环境。希望借助音乐,好像是八杆子打不到的关系,大家都喜欢音乐,借助音乐思考人造的环境,建筑是人造的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如何能够更融洽、更好。这是我们一直都保持的一个态度,也希望这样做。仁杰是我们很年轻的后起之秀,加入事务所还不到十年,十年以上的有60几位,五年以上的超过一百位,大家都一起努力,让我们以很有限的力量发挥到更大一点。绝对不是个人的彰显、个人英雄的呈现,把我们所能够对社会、对环境能够有帮助。
我自己做了一点植入性的营销了。刚才崔大师讲到了蚕,讲得很详细,谈了整个的过程,蚕在茧里面多少天出来?
崔愷】:我印象里差不多两周左右的时间。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