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和山致设计的桂林山之港
项目信息: 摄影:同和山致 同和山致 天门山 山之项目荣获2010年首届中国休闲创新奖——中国旅游规划设计创新奖。
北京同和山致设计的“山之港”——桂林天门山景区休闲旅游综合服务平。天门山景区的设计策略是“逛山水”——基于休闲潜质的“非目的性”多重选择方式。“逛”,是对游山玩水、旅游区观光行为的休闲化新注解,是以休闲旅游时代人的行为模式转变为基础的行为模板。“逛”,融入了现代游客的消费行为特征,更随意更轻松更无目的性,倾向于自主控制游览环节,享有主动选择的多项服务,注重游览的过程而并非结果。 “逛山水”,重视过程,重视享受,重视舒适和深度,不让游客受累,才能得到最美的感官盛宴!因此,“逛天门山”,当通古贯今,复古之闲情逸致,重在行程,兼今之交通方便,技术发达之力,再加上揣度今之人之所好所求,按今人之习性而合理设计之。
山之港的整体布局是在遵循原有的整体规划布局要求基础上进行的空间整合。 天门山景区的地形地貌特色鲜明,山体为T字形的三叉空间结构,东西方向呈两山夹一谷的姿态,谷地呈口袋型,西宽东窄;地势由西向东下降;南北方向面向资江与桃花岛展开,空间呈线性且较为开敞。山之港所处位置是游客经漂流进入景区不可回避的入口及主要交通集中地,此处同时也是天门山景区内唯一一块比较开敞,地势较平整的场地。山之港建筑需完成主入口检票、交通整合等功能,使向天脊、桃花岛、天门寺、神仙寨等四个方向的分景区景点的交通流向清晰可辨,并将不利于商业的主交通场地通过集约和封闭后转变成可利用的消费、休闲空间,将相对而言适合建设的场地变废为宝,使产生消费休闲景观功能。 基于这一地理特征,顺应场地形成沿山谷方向为轴,南北两翼背靠山体,面向资江展开的格局。采用廊桥架空的形式将若干建筑功能体连接形成整体,使建筑在未来还具有沿廊道发展的可能。整座建筑一气呵成,如同一只蜻蜓从空中落下点水,磅礴大气而不失灵秀,无论从天门山脊眺望还是沿江乘船进入景区的游客,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们从不建造一座位于山上的房子,而要建造属于那座山的建筑。”—–弗兰克·赖特 在资江弯道的桃花岛对面,背靠高大雄浑的丹霞山体,顺应场地条件布置的线性体量的“山之港”坐落在江边。场地的山谷中有泄洪需求,资江也会有涨水的季节,针对这些现状问题,建筑的灵感来源于山中具有地域特征的架空吊脚竹楼,以现代材料:轻钢结构,透明玻璃与具有地方特色的竹制百叶相组合,通过屋顶和墙面的连续转折,借助吊脚楼的架空原理,以某种“半透明”的方式来呼应场地周边的环境:竹林,杉木,丹霞地貌和江水。从高处观察,建筑呈现出某种植物的叶或者动物羽翼的肌理印象,形成轻盈灵秀的整体形象,表达了一种与环境积极互动的观念。在解决建筑与水体之间关系的同时,建筑屋顶如同展开轻盈双翼的飞鸟,漂浮在山水之间,与厚重大气的丹霞及隽秀的竹林环境浑然一体。
本项目主要功能包括游客接待大厅、主餐厅、艺术中心、商业售卖、休闲设施、休闲餐厅、厨房和办公用房、其它设备用房等。此外包含游船码头、观景窗及滨水小剧场、亲水平台等滨水景观设施。 结合T字形展开的平面,在建筑交点设置主入口和接待大厅,各部分之间通过木制栈桥相连。游客在讲解员的引领下,可以检索信息,参观多媒体和数字展示以及短暂休息。游客也可以直接从主要室外通廊到达商业区,休闲区及天门寺或穿过艺术中心去往天脊。我们将各个点之间的主要通道尽量拉长,有利于将瞬间的大量人流疏散分解,使得人流更加有序,同时在舒适的室内空间内创造消费的可能。在接待大厅的一侧设置贵宾休息和卫生间。在大厅南侧靠近码头处布置流水席餐厅、厨房及部分后勤办公等,取得良好景观的同时便于货物出入。在主入口和出口之间布置存包,方便游客存取。 建筑西北端的休闲部分局部及餐厅南侧架空处设置设备机房,兼顾对天门寺和接待大厅的设备服务。
用地的周边环境特点决定了建筑的形态特征。整个建筑充满着强烈的动感,底层架空4.5米是为了应对降水的季节性涨落乃至50年一遇的洪水,并在低水位的时候给游客提供步行通道。木制栈桥连接若干个折面的形体,婉转起伏,轻盈剔透;众多转折的三角形拼合在一起,这些变化的界面将外部景色进行了重新定义;临江的宽大单跑楼梯给人营造了某种过渡空间和在室外休息观察江景的场所;90公分宽的木质实体和玻璃虚体相间隔拼合成的肌理覆盖了从墙面到屋顶的围护界面,模糊了两者的分别;。长度为15米到20米之间的若干鱼腹梁支撑起屋顶,顺应了空间跨度的力学需要,与环境协调的尺度和体量将滨水地景建筑的特征表达得淋漓尽致,并传递了某种微妙的动感。整个形体伴随山地变化而自然地产生出起伏,根据功能的不同形成封闭与开敞,将光线和景观引到室内。建筑如同蜻蜓从空中降落在水边,又如同几片现代材料制成的竹林,充分表达了山水之间的建筑意境。
内部商业空间墙面与屋顶装饰材料以木材或竹材为主,地面配合石材。各种休息空间通过玻璃幕墙与环境景观形成相互交融的整体。 保健中心空间以木质材料的内向空间和玻璃材料的外向空间两种类型组织,内向借助光线塑造空间,外向借助局部环境景观制造空间氛围。 咖啡茶室等休闲空间采用开敞式的凉亭造型,屋顶天花采用竹制板材和玻璃相结合,立面通透玻璃幕墙结合周围景色取景。 流水席餐厅利用对面江景为特色,屋顶天窗竹制搁栅遮阳系统在增加采光和通风的同时创造了光影绰绰的空间感受,同时提供了与山水环境及天气环境多重对话的就餐环境,使游人可以同享美景美食。
“山之港”是“景港”理论的第一次实践,景港是类似于ipad这样的无法具体定义其性质和功能的旅游区内新型综合空间。但就像ipad的出现改变了这个世界的生活方式并创造了周边无限商机一样,“景港”也将为中国旅游从观光向观光休闲复合,为“逛景区”的旅游生活方式的实现提供“硬件”支持和无限延展的“软件”(服务、消费、娱乐、休闲等)商机。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