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涛:改革开放时代的中国建筑学
2011年9月10日,备受关注的“2011理想国年度沙龙”在绵绵秋雨中拉开了序幕,作为为期三天活动的开场,主题为“世界向中国开放还是中国向世界开放”的沙龙无疑紧紧的吸引住了各界的眼球。 朱涛是在公众领域十分活跃的建筑评论者,始终关注建筑的社会性与历史性,不仅具有强烈的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且积极主动地付诸实践,而且具有一名评论家 冷静、客观的特质,为中国建筑界的现状把脉打针,指引方向。此次,他专门谈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建筑学变迁,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借鉴和思考呢? 以下为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2011创意空间—— 朱涛:改革开放时代的中国建筑学:1978-2010 文字实录: 主持人:之前我跟朱涛老师在私下聊的时候,关于今天的话题我感觉他有非常多的准备,但是确实刚才技术上的问题耽误了一些时间,使得他有可能更多的从时间的比例来讲,大家可能提问的时间相对要少,因为这毕竟是一次首先关于这30年,关于1978开始的我们的打开,另外一个角度就是他如何从空间、从文化、从思想史的角度伟大家来诠释这30年来文化的状况。首先有请朱涛老师。 朱涛:我喜欢这个字,打开,我觉得比开放更好一些,因为它暗示了更多的是一个动词,而不是名词或者简单是一种政策。而且呢,它暗示的是一种过程,是一种连续的过程,然后暗示着大家在一起参与。 正好我最近在跟国际上有19个学者大家合写一本很疯狂的书,当代世界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大家可能关注对我们的生存起到那么大的制约的影响,其实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一本书能全面的来考察世界范围内,从1960年晚期到今天的建筑发展和城市发展,所以20个学者,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来写这个书,非常全,中东、非洲、亚洲,亚洲要分南亚、东亚,我个人负责中国这个章节,我决定把1960年稍微往后推,从1978年开始,因为我觉得1960年末对中国来说,建筑文化来说,并不起到转折点的一个意义。所以我认为1978年,中国开始走向改革开放,更起到一个转折点的意义。所以我这个历史是1978年到2010年,就是到去年这样一段历史。 好,在一本书,这一章节里面大概有8000字到10000字,要概括中国30年建筑文化的发展和建筑产品的产量,其实非常挑战性的一个任务,所以让我想起米开朗基罗一句话,很大气、很残酷,他说什么是好的雕塑,如果把这个雕塑品从山顶上一路滚到山底下,不失去重要的部分就是好雕塑。所以这个就是在于大浪淘沙,30年这么多产品,30年修的房子是整个中国以外几个世纪修的房子,大概筛选出10几个,这是很大气、很残酷的事情。刚刚初稿写完,我借打开这个活动给大家介绍一下。
30年,30几年的改革开放,如何影响中国建筑文化的演变,我按照这个通常的习惯,等下我会解释,1980年,90年代,和二十一世纪第一个10年,就三个十年,我把它按照通常的习惯分开。八十年代我称为改革初期,就是社会是改革的初期,文化上我称它新启蒙,九十年代,经济上高速发展,文化因为这个社会阶层在分裂,文化也开始产生分裂,有各种各样的层次和片断在涌现。到了二十一世纪中国,这个过程也是中国迅速的走向国际化,全球化的一个过程,而且中国从八十年代开始,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一开始是摸着石头过河,是很犹豫不定的,现在叫中国模式,就是中五已经发展出了一个模式,让其他世界的人,羡慕、嫉妒,甚至觉得跟不上这个时代,这样有点反讽的意味,逐渐我们变化很急剧。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我们用中国模式概括这个十年社会化问题,然后我会介绍引起的变化,我叫众象纷呈。 八十年代,这是我这个八十年代后期在重庆建筑工程学院读书的时候,我们办的刊物,建卒,那时候很有精神,学生自己办杂志,这个是改革之后,是第一本学生杂志,为什么叫卒子,因为没有地位,没有奢望,但是他有什么精神呢?一步步往前拱,没办法后退,是当时的一个呼吁。八十年代我们知道,要知道为什么1978年改革开放,就是是一个历史性的一个急剧的转折点,我们稍微知道一下,之前中国建筑发生了什么事,第一就是1967年,66年到76年,10年文革,大学基本停了,除了中间两三年工农兵办学,中国的建筑教育全部停了。1977年恢复高考第一批学生进来,1981年他们毕业,再加上这四年,也就是10年文革,加上四年的恢复大学的教育,差不多中国15年是没有建筑师培训出来的,没有职业建筑师,一整代的建筑师消失掉。到78年开始改革,80年邓小平意识到,建筑业不光是赔钱的产业,不光是政府修房子、修医院,是可以赚钱的,所以80年实际就是中国使建筑业要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这一个决策把建筑工业推向一个蓬勃发展的一个过程。反过来紧接着带来中国设计院改革,原来他们只拿稳定的工资,上面派什么活干什么活,后来80年成为支柱产业之后,设计院变成了市场中活跃的一员,直到今天设计院还是政府拥有的,但是它叫公司,它成为自负盈亏等等等等,它就是拿设计费,变成积极敢于市场的一个力量。巨大的问题出来了,就是中国没有建筑师,在文革的时候,建工部所数,下属所有的部分三分之二都下放,到乡下、工厂去,那些经受苦力折磨的人,知识完全落伍了,新一轮改革开放要修新房子、文化上、艺术上等等技术的含量不高的时候,还可以一夜之间能改善,85新潮美术,可以一口气把西方二十世纪所有流派模仿出来,建筑有根深蒂固的材料性、技术性和工艺标准,建筑恢复起来非常困难,所以在高考恢复以后,建筑教育恢复就变成特别重要的一员。从文化上,我们刚才提到,八十年代文化热,大量西方的学说,思想引见过来,有一个改《走向未来》丛书,建筑业也有,把二十世纪初到二十世纪末全部翻译过来了,充满翻译的错误,误解,读者再结社这样的误解,就造成一种信息爆炸的晕眩,急着用到设计探索这是当时的气氛,学生刊物也是一部分。为什么叫新启蒙呢?我们的国家在1910年到1930年初步这一段时间叫五四新文化运动,认为是开启文化启蒙的一个伟大的项目,但是后来因为这个救亡,因为战争,因为政治动荡,中断,八十年代某种意义把这个中断的项目重新开始,所以叫新启蒙,以前的问题我们现在重新开始谈。我感觉今天又是新兴启蒙的方面,文化沙龙又开始了。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