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新中式建筑设计高峰论坛在京举办
7月30日,《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与山东大卫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传统的再生——当代新中式建筑设计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由《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主编、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特聘教授彭礼孝主持。多位建筑师从建筑设计传统的继承与再生的角度与来自全国的建筑师、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甲方和政府官员等,共同探讨中国建筑的创作之道。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朱小地提出传统的东西一定有它本身的特点,不可能任意的被建筑师的工作所支配。所谓的新中式,在于延续中国传统建筑在轴线、院落及层次三个方面的特点。 北京市建筑设计院院长朱小地在演讲
山东大卫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建筑师申作伟以介绍了他的多个项目中,提出新中式住宅需要从规划布局、空间、平面功能、造型等方面尊重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和审美观,兼收并蓄,重点在于创新。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曹晓昕提倡“新中式”应该成为大家的“心中式”,提出“中式”是东方思想最主要的一个体系,而“再生”并不是重造,应该是适应新的环境的延续。
苏州华造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顾柏男提倡用现代的材料、现代的构造和现代的设计手法来表现老苏州的新房子,传承老苏州的文化、精神和气质,体现现代人的思想方式、生活方式。
中科院建筑设计院副院长崔彤对“传统”进行了新的定义:传统并不是过去式,它是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的,并从传统的形、传统的空间、传统的建构三个方面层层递进,并通过对中国架构体系中“架构的记忆”的解释,为大家阐述了“传统的再生”。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院长王昀将“中式”分为“宫廷的中式”和“民间的中式”两个方向来思考,提出中式不是一个形式上的问题,而应该从文化上去深刻的理解。
天津中天建建筑设计事务所总经理滑际珂提出以“分解、造形和镶嵌”的空间句法指导设计,并在设计过程中尽可能地化体为面、化面为线,达到建筑体量分解的主旨,完成建筑空间的表达。
内蒙古新雅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温捷强提出现代建筑在材料与技术的飞速发展状态下,其设计应该尊重地域、尊重地域文化,从精神上来继承传统。
论坛期间,还举办了山东大卫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建筑师申作伟先生编著、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的《新中式建筑探索与实践》新书发布会。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