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要闻 查看内容

美术馆专栏之八:城市的客厅

2011-8-2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383| 评论: 0

简介:人类对于艺术的追求,亘古以来未曾改变。在今天的中国,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美术馆,才能承载当代的我们,以及后世子孙的艺术梦想? 筑龙网推出系列讨论,探讨美术馆之于建筑、艺术、社会,以供参考。 ...

人类对于艺术的追求,亘古以来未曾改变。在今天的中国,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美术馆,才能承载当代的我们,以及后世子孙的艺术梦想?

筑龙网推出系列讨论,探讨美术馆之于建筑、艺术、社会,以供参考。

美术馆专栏之八:城市的客厅

文/董琪 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级设计艺术学博士

维利里奥:今天的设计不再是对已完成产品的物质性所作的形式设计, 而是对于信息和各种不同刺激的设计。( 《解放的速度》)

今天的美术馆不同于以往?

借用维利里奥的语言逻辑,今天的美术馆设计已经不再是对美术馆形态层面的简单设计,而是对于所处时代的各种信息和脉搏气息所作出的动态性捕捉(即使是带有选择性的主观判断),是对于当代城市文化及律动趋势所作出的映射性回应,映射意味着一种并非简单直译的符号性翻译,正如形式上的当代并不等同于观念立场上的当代。至少,我们要从从公共场域的角度,重新审视今日美术馆设计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审视形式背后的价值立场的出发性原点,孤立的研查两者,我们就无法真正的理解今日的美术馆与以往有什么不同。

蔡国强在《我是这样想的》这本书中,深刻的认识到:艺术的问题不能靠艺术解决,艺术的问题最终还是要靠艺术解决。同样,按照这个语言逻辑,将主语艺术置换为建筑,我们便得到了如下的判断:

建筑的问题不能靠建筑解决,建筑的问题最终还是要靠建筑解决。前者指向了建筑学的外,后者指向了建筑学的内;前者指向了建筑学的边界,后者指向了建筑学的语言。

今日的美术馆设计,已经深刻的受到政治背景/经济条件/社会习俗/意识形态/价值立场/地域特征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这些影响只有在城市意识的思考维度中才能真正的予以回应,也只有在城市意识的思考向度中才能真正转化为有针对性的设计策略,进而进一步转化为美术馆设计的本质性建筑语言,而正是如此,才使今日的美术馆设计不再同于以往。


本文将从一个建筑师(妹岛和世)两个案例分析中重新深入思考这个关系,一个是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作为一个放大的边界模糊的美术馆群),一个是金泽21世纪美术馆(作为一个开放的边界明确的美术馆建筑),前者由妹岛和世策划,后者由妹岛和世及西泽立卫设计,前者是城市事件状态下外化的的建筑群落,后者是城市日常生活状态中内化聚落的建筑体,前者的分析更加关注策展的价值立场及策略,后者更加关注这些价值立场如何有效的转化为了具有当代及城市意识的建筑语言,同时,由于共同拥有一个相同的建筑师,两者之间共同塑造了一个结果性/特征性主题,也即本文的观点:两者均作为了城市的客厅而存在。

妹岛和世


在建筑中相会——威尼斯建筑双年展

本次题为“在建筑中相会”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值得人们投入更多的关注。这不仅是因为它已历经到三十而立之年,不仅是因为它选择了妹岛和世--一位来自日本的女性的建筑师-- 作为主策展人,她还刚刚获得了本年度的普利兹克建筑奖,而更是因为在公告中被着重提及的,本次展出一改前几届由批评家和历史学家担当的方式,把策展人的工作重新交还到一个建筑师的手中,而这位建筑师,在深入梳理了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策展立场的历史脉络后,重新将思考的主题拉回到了建筑与人的基本关系之中--在建筑中相会,就如同大家在客厅中聚会那样朴实自然,也即意味着,美术馆建筑成为了城市中的客厅--一个开放的城市客厅。

此刻,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在策展人选的问题上所作的调整,仅仅是对双年展成立之初的传统的关照吗?此刻,以“在建筑中相会”作为展出的主题,仅仅是为了更换一下话语论述,以便让今年的展出与以往有所区别,而做出的一次偶然的选择吗?

也许查看一下保罗·巴拉塔在本次展出声明中,对作为策展人的妹岛和世的建筑师工作的肯定,可以为我们提供另一条线索。对于妹岛,建筑只不过源自一些简单问题,而并非本质性的命题,而设计,就其首要意义而言,意味着如何表述使用与意图,以及如何将问题放置在这二者之间,如何建立建筑与人,建筑与城市的基本关系。

因此,这个可能会被简单地看作是历史回归的建筑师策展人身份,其实暗示了普遍存在于当代建筑界的一种潜在的焦虑。就像巴拉塔在声明中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建筑展还能怎么做?建筑展的意义在未来是怎样的?建筑展不同于当代艺术展,后者的展出现场中原作通常是直接呈现的。那么,在一个多样性的复本都可能代替传统的建筑展出现场的时代,一个象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这样的全球性的展出系统,基本价值便是作为一个重要的建筑界聚会的节日而存在,以及作为威尼斯各种文化系列展会中的一个节目而存在,作为威尼斯整体城市的客厅而存在,只有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同时为解决建筑界的整体性焦虑,做到一些有意义的贡献,回到这个基本立场,一切问题及焦虑,就不再那么复杂。

对于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来说,2000年的“少一点美学,多一点伦理”是一个重要转折点:策展人不再将建筑展出的命题局限在房子,而是城市,当代都市,甚至是21世纪涌现的超级大都市,认为建筑应当在伦理上作出新的回应,而非一种简单的美学。它更加关注全球性的共同话题,而不是局限于学科内部的讨论。策展人想使建筑双年展成为一个实验室,一个分析新的城市行为和变化的场所。从中可以看出,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至少就这一届的目标而言——不再仅仅满足于作为一个汇聚作品的展示,而试图将自己逐渐成为了一次研究性话题的全球行动。

所以,本次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除了通常必要的展出之外,还包括了由历届策展人参与的 “建筑周末”的研讨和连接了多个学校的“在建筑中相遇的大学”的活动单元。这些共同构成了主办方程序中定义的“以建筑之名的新的联合体”。在建筑中相遇,不是像日常的开会那样一定要得出一个结论性的意见,它的意义首先就是,让双年展成为一个真正的公共空间,成为各种话语共同在场的公共平台,就如同人们在客厅中闲聊,不是为了一定要得出一个结论及是非对错,它的意义,首先及最终就是,让人们在此相遇,让美术馆成为城市中一个开放的客厅。

内化的城市-----金泽21世纪美术馆

金泽21世纪美术馆(Kanazawa 21 Seiki Bijutsukan),2004年10月竣工,所在地金泽市位于日本西侧,以宁静的园林和古寺而闻名,然而在离日本的当代文化中心东京有一个多小时飞机行程那么远的地方,决定建一座能够吸引世界目光的当代美术馆,需要有非凡的勇气,特别是在当今日本经济萧条,所有美术馆都进入严冬时代的今天,是让人不寒而懔的话题。然而山田市长同意在金泽市最显要的位置划出了一块地,即以金泽大学原来付属小学所属的基地建造一座当代美术馆,简直是一个巨大的冒险。

金泽美术馆


事实证明这个冒险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美术馆在峻工前一个月,就获得了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金狮奖,从而被全世界瞩目。金泽是一个不大的小城市,安静祥和,在路上几乎见不到几个人,然而一到美术馆,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人头攒动,仿佛全城的人都汇聚到了此处一样——作为城市客厅的理念,竟然在现实中呈现的那样自然而强烈。
这个在美术馆建筑历史上史无前例的造型,外观是一个直径为112.5米的正圆,而在一个巨大的圆盘上安置有大小、高低不同的立方体和圆柱体,显然是有意识控制整体建筑的高度,对于那些初到者好象遇到一个迷宫,因为来自面对的不是一个有着美术馆正门等待来者的通常美术馆建筑,正是这个表里不分,展览室分散的结构,所有的面都可以被认为是正面的美术馆,才引来众多的议论和聚集了无数好奇的眼光。
即使进入馆内,由于360度透明开放的玻璃幕墙,室外风景自然融入室内,有着强烈的开放感觉,建筑体的存在感在不知不觉中消失,然而这些是为了让人们更多的感受艺术和城市的关连。19个立方体的箱子林立在一个巨大的圆形空间中,像一个巨大的聚落,当观众穿梭在每个相互独立的展示空间中,出现在比通常的美术馆走廊更长和各连结口时,就象一个剧场在走场。初次体验在圆中方步,当然有人迷路,但没有人有怨言,因为这是一次激发想象力的快乐迷路。
这些立方体的箱子都有一定的比例,平面尺寸有三种基本类型:1:1、黄金比率、1:2,而天顶的高度为四种基本型:4.5、6、9、12米。看似随意的立方体箱子,而实际上有着严格的规范,这就是传统美术馆空间被解体,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有秩序的解构。
作为展览空间的立方体的箱子,都是独立的存在,每个空间只展览一位艺术家的作品,因此可以说是完璧的展出空间。虽然是群展,但是让人感觉是由连续的个展构成。美术馆主要以展览空间为主,其中还散布着各个公共空间,例如图书馆、演讲厅、餐厅和剧院,让艺术展览空间同时也成为市民们的公共交流空间。
金泽21世纪美术馆,将20世纪的3M主张(也就是人类至上、金钱至上与唯物主义;Man、Money、Materialism)转化成21世纪的3C主张(也就是知觉、团体智慧与共存;Consciousness、Collective Intelligence、Co-existence)这3C也就是此美术馆的成立宗旨和展览方向。基于这样的理念,此美术馆是免费入场的。在开馆一年后,入场人次就超过了100万人,不少金泽市市民还选择美术馆外举办婚礼。
金泽21世纪美术馆认为:“这是一座开放在市街里,象是公园一样的美术馆。”除了展示当代艺术,无论是具体的展览品或是数码视像的观摩,还是市民们学习与发表绘画、雕刻、摄影、演剧,都使参观美术馆的行为更贴近生活。从这些功能的整体配置来看,外围的圆形街巷空间是随便出入的公共领域,面积占到了整体配置近三分之一的比例,即使不看展览,这些领域所塑造的气息也足够的吸引人,人头攒动的景象,很大程度上得因于此。只有深入到建筑的内层市街,展览功能才逐一出现,这些部分是需要门票的。仅此一点,中国美术馆在范迪安的不断努力下直至最近才开始呈现出这种面向社会的开放姿态,长久以来,中国美术馆更象是一个展览馆,有着官方衙门形象的门槛及政治的象征性,售票处及入口被放在院子的最外处,公共教育的职能仅仅作为一种像花瓶的摆设而存在。中国美术馆的这两种模式身份--美术馆/展览馆--在中国的社会语境及双重标准下,艰难的交织与波动,似乎用了很大的努力,才回应了美术馆最基本所应具有的社会职能。


双向的交互运动——作为城市客厅的美术馆,作为美术馆的城市客厅

从时间顺序上来看,妹岛和世关于在建筑中相遇的双年展主题,是在金泽馆设计完成之后,妹岛认为,通过建筑把普通观众和现代美术加以链接非常重要,我们很轻松的就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前后联系与思考主题的一致性,甚至可以粗略的推测,妹岛将金泽的主题放大并延续到了双年展上,同时,“在建筑中相会”主题下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成为了一个放大的金泽21世纪美术馆,介由妹岛和世的持续性的创造性工作,穿透并连接了两者之间的深层联系,两者之间持续性的双向交互运动,构成了这个时代思考美术馆设计与城市发展关系的心得链接点。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