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专栏之八:城市的客厅
人类对于艺术的追求,亘古以来未曾改变。在今天的中国,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美术馆,才能承载当代的我们,以及后世子孙的艺术梦想? 筑龙网推出系列讨论,探讨美术馆之于建筑、艺术、社会,以供参考。 美术馆专栏之八:城市的客厅 文/董琪 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级设计艺术学博士
维利里奥:今天的设计不再是对已完成产品的物质性所作的形式设计, 而是对于信息和各种不同刺激的设计。( 《解放的速度》)
今天的美术馆不同于以往? 借用维利里奥的语言逻辑,今天的美术馆设计已经不再是对美术馆形态层面的简单设计,而是对于所处时代的各种信息和脉搏气息所作出的动态性捕捉(即使是带有选择性的主观判断),是对于当代城市文化及律动趋势所作出的映射性回应,映射意味着一种并非简单直译的符号性翻译,正如形式上的当代并不等同于观念立场上的当代。至少,我们要从从公共场域的角度,重新审视今日美术馆设计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审视形式背后的价值立场的出发性原点,孤立的研查两者,我们就无法真正的理解今日的美术馆与以往有什么不同。 蔡国强在《我是这样想的》这本书中,深刻的认识到:艺术的问题不能靠艺术解决,艺术的问题最终还是要靠艺术解决。同样,按照这个语言逻辑,将主语艺术置换为建筑,我们便得到了如下的判断: 建筑的问题不能靠建筑解决,建筑的问题最终还是要靠建筑解决。前者指向了建筑学的外,后者指向了建筑学的内;前者指向了建筑学的边界,后者指向了建筑学的语言。 今日的美术馆设计,已经深刻的受到政治背景/经济条件/社会习俗/意识形态/价值立场/地域特征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这些影响只有在城市意识的思考维度中才能真正的予以回应,也只有在城市意识的思考向度中才能真正转化为有针对性的设计策略,进而进一步转化为美术馆设计的本质性建筑语言,而正是如此,才使今日的美术馆设计不再同于以往。
妹岛和世
本次题为“在建筑中相会”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值得人们投入更多的关注。这不仅是因为它已历经到三十而立之年,不仅是因为它选择了妹岛和世--一位来自日本的女性的建筑师-- 作为主策展人,她还刚刚获得了本年度的普利兹克建筑奖,而更是因为在公告中被着重提及的,本次展出一改前几届由批评家和历史学家担当的方式,把策展人的工作重新交还到一个建筑师的手中,而这位建筑师,在深入梳理了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策展立场的历史脉络后,重新将思考的主题拉回到了建筑与人的基本关系之中--在建筑中相会,就如同大家在客厅中聚会那样朴实自然,也即意味着,美术馆建筑成为了城市中的客厅--一个开放的城市客厅。 此刻,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在策展人选的问题上所作的调整,仅仅是对双年展成立之初的传统的关照吗?此刻,以“在建筑中相会”作为展出的主题,仅仅是为了更换一下话语论述,以便让今年的展出与以往有所区别,而做出的一次偶然的选择吗? 也许查看一下保罗·巴拉塔在本次展出声明中,对作为策展人的妹岛和世的建筑师工作的肯定,可以为我们提供另一条线索。对于妹岛,建筑只不过源自一些简单问题,而并非本质性的命题,而设计,就其首要意义而言,意味着如何表述使用与意图,以及如何将问题放置在这二者之间,如何建立建筑与人,建筑与城市的基本关系。 因此,这个可能会被简单地看作是历史回归的建筑师策展人身份,其实暗示了普遍存在于当代建筑界的一种潜在的焦虑。就像巴拉塔在声明中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建筑展还能怎么做?建筑展的意义在未来是怎样的?建筑展不同于当代艺术展,后者的展出现场中原作通常是直接呈现的。那么,在一个多样性的复本都可能代替传统的建筑展出现场的时代,一个象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这样的全球性的展出系统,基本价值便是作为一个重要的建筑界聚会的节日而存在,以及作为威尼斯各种文化系列展会中的一个节目而存在,作为威尼斯整体城市的客厅而存在,只有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同时为解决建筑界的整体性焦虑,做到一些有意义的贡献,回到这个基本立场,一切问题及焦虑,就不再那么复杂。 对于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来说,2000年的“少一点美学,多一点伦理”是一个重要转折点:策展人不再将建筑展出的命题局限在房子,而是城市,当代都市,甚至是21世纪涌现的超级大都市,认为建筑应当在伦理上作出新的回应,而非一种简单的美学。它更加关注全球性的共同话题,而不是局限于学科内部的讨论。策展人想使建筑双年展成为一个实验室,一个分析新的城市行为和变化的场所。从中可以看出,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至少就这一届的目标而言——不再仅仅满足于作为一个汇聚作品的展示,而试图将自己逐渐成为了一次研究性话题的全球行动。 所以,本次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除了通常必要的展出之外,还包括了由历届策展人参与的 “建筑周末”的研讨和连接了多个学校的“在建筑中相遇的大学”的活动单元。这些共同构成了主办方程序中定义的“以建筑之名的新的联合体”。在建筑中相遇,不是像日常的开会那样一定要得出一个结论性的意见,它的意义首先就是,让双年展成为一个真正的公共空间,成为各种话语共同在场的公共平台,就如同人们在客厅中闲聊,不是为了一定要得出一个结论及是非对错,它的意义,首先及最终就是,让人们在此相遇,让美术馆成为城市中一个开放的客厅。
内化的城市-----金泽21世纪美术馆 金泽21世纪美术馆(Kanazawa 21 Seiki Bijutsukan),2004年10月竣工,所在地金泽市位于日本西侧,以宁静的园林和古寺而闻名,然而在离日本的当代文化中心东京有一个多小时飞机行程那么远的地方,决定建一座能够吸引世界目光的当代美术馆,需要有非凡的勇气,特别是在当今日本经济萧条,所有美术馆都进入严冬时代的今天,是让人不寒而懔的话题。然而山田市长同意在金泽市最显要的位置划出了一块地,即以金泽大学原来付属小学所属的基地建造一座当代美术馆,简直是一个巨大的冒险。 金泽美术馆
从时间顺序上来看,妹岛和世关于在建筑中相遇的双年展主题,是在金泽馆设计完成之后,妹岛认为,通过建筑把普通观众和现代美术加以链接非常重要,我们很轻松的就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前后联系与思考主题的一致性,甚至可以粗略的推测,妹岛将金泽的主题放大并延续到了双年展上,同时,“在建筑中相会”主题下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成为了一个放大的金泽21世纪美术馆,介由妹岛和世的持续性的创造性工作,穿透并连接了两者之间的深层联系,两者之间持续性的双向交互运动,构成了这个时代思考美术馆设计与城市发展关系的心得链接点。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