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专栏之七:全球化下的美术馆
人类对于艺术的追求,亘古以来未曾改变。在今天的中国,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美术馆,才能承载当代的我们,以及后世子孙的艺术梦想? 筑龙网推出系列讨论,探讨美术馆之于建筑、艺术、社会,以供参考。 试论美术馆设计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文/马全宝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0级设计艺术学 博士
一、城市发展与全球化影响 全球化给当代中国城市建筑的发展带来双重影响:一方面为中国当代建筑带来了新的理念和发展的契机,促使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但另一方面,当代的全球化原本是一个以西方价值观为主体的“话语”领域,这种全球化话语不可避免地淡化了中国城市文化的主体意识,表现为城市形态的趋同,呈现出“千城一面”的现象。与此相应,城市的历史和传统风貌逐渐褪色和消失,失去自身的历史印记和文化标识,城市个性、特色和文化多样性的缺失已然成为当代中国城市建设中最引人注目的问题。在当今城市转型中,如何保护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如何使城市既有的文化遗产成为城市文化的酵母和生发器,成为急需面对的历史任务。 目前,中国许多城市在营造城市景观和环境的过程中,多是以形态塑造为主,追求物象的形式美(如中心广场,仿古风貌一条街),忽略了城市内在独特的文化传统,以至从南到北千城一面,使居民心理上缺乏认同感。全国各地城市纷纷建设的商务中心区毫无区别,各地城市广场的雕塑没有反映出任何城市文化、主题,这都使得城市面貌趋同。即使是在一些重视传统保护与继承的城市,也多还是停留在传统思维模式上,追求“一层皮”的效果(如搞城市面貌三年大变样之类),使我们感受不到城市自身的内涵和底蕴。我们应该在应用现代城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强调以历史传统和人的现实需求为价值尺度,创造出以人为本、可以感知和认知的城市景观与环境,体现并彰显出该地区深层次的文化与社会价值。
城市中的人与社会是城市传统文化的精神载体,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尊重、传承构成了城市传统文化的精神空间。物质空间如同城市文化的躯体,反映着城市发展的历史印记,时时唤起人们对城市的记忆。而精神空间如同城市文化的灵魂,是城市文化延续的内在动力。只重视城市肌理、历史街区、文物建筑等物质层面的保护而忽视了民俗、生活方式、艺术表现等非物质层面的历史遗产,将导致城市文化成为没有生气的空壳。过度旅游开发,导致人满为患,文化遗产遭到破坏。不当的商业开发,导致传统历史街区的文化内涵被掩埋,呈现新的“千篇一律”。各地商业街售卖着毫无差别汴绣、蜀绣、苏绣,粗制滥造,严重损坏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对城市文化空间的保护要注意整体性的原则,在保护城市肌理、历史风貌的物质形态的同时更应注意对其文化内涵的保护。主要包括: 1、保护传统文化整体环境 传统的文化环境是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现实中,各种文化事项与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交织在一起,成为紧密联系的整体。对传统文化的保护要注意整体性原则,保护好文化遗产及文化环境和谐共存。以苏州为例,苏州共有2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个全国历史文化名镇,2个国家历史文化名村 。苏州人对这些遗产有着特殊感情,并引以为豪。苏州的城市文化发展与遗产保护紧密相连。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苏州城的文化形象。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