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要闻 查看内容

汉宝德:亦幻亦真的纽约

2011-7-6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314| 评论: 0

简介:时代的推演十分迅速,我站在街上发呆的时候,现代主义已经过去了。美国人开始萌发了怀旧的念头……开始不再喜欢新建筑,到上世代的旧屋中寻求儿时记忆的温暖感觉…… 汉宝德 春寒料峭,来到了纽约 ...

时代的推演十分迅速,我站在街上发呆的时候,现代主义已经过去了。美国人开始萌发了怀旧的念头……开始不再喜欢新建筑,到上世代的旧屋中寻求儿时记忆的温暖感觉……

汉宝德

春寒料峭,来到了纽约

一个体弱、靠手杖步行的老人来纽约做什么?我回答不出来。心里有些闷,出来走走,想不到去哪里,就想到纽约了。纽约又大、又乱、又贵,这里是散心的地方吗?可是不知为什么,当儿子说陪我出来散心的时候,我第一个想到的地方就是纽约。

花三两天随便逛逛,只有在纽约可以不必预先规画。看门道、看热闹,随处都有;想看艺术或看戏,随时都有。不但有,而且要古典、要前卫、要安静、要刺激随意选择,世上哪里有如此丰富的百宝箱?我是为此而来吗?真的不是,说起来难以令人相信,近年来,我一直回想走在华尔街那种人为谷底的经验。站在街上用力仰头寻找天空,所看到的却是一线天。这是人类的智慧还是愚蠢的产物?在潜意识中,我很想再经验一次。

苏活,苏醒又活跃的市区 没想到在我下定决心成行的时候,一位住在纽约多年的朋友打电话来,听说我要去,很兴奋的要带我逛逛,为我安排行程,因此解决了我的一切烦恼。照他的建议,我们住进了苏活区新建不久的一座高层旅馆,他还顺便建议,附近有一家十分可口的面包店。
第二天早上我们就以去找那家面包店为名,沿街看看。 「苏活」,是谁的翻译?实在太正确了!我看到了一个苏醒又活跃的市区。它曾经是半死不活的,为自己的命运挣扎的艺术家们集中的地方。艺术家打响了这里的名号,吸引很多附庸风雅的中产阶级市民进住,反而把艺术家赶走,地区的生命却已经复活了。可爱又可怜的艺术家,你们之中有多少登上受崇拜的宝座,从此名垂青史呢?
四十多年前,我第一次到苏活时,这里是纽约的衰退区,来自世界各地试试自己运气的画家与艺术学校的学生,看上了这里破旧的建筑、低廉的租金。可是坦白说,我很不喜欢当时的环境。画家们也许为老建筑的趣味所吸引,可是那时候的我,真的无法接受那些「古怪」的设计:十九世纪的苏活的开发商,自以为聪明所建造的店面房子,正是一个世纪后,自命为现代主义者的建筑学子所完全不理解的风格。
纽约从来就是带领世界风潮的,当年的苏活为了建造四、五层的市街建筑供各种商业使用,找到了一种办法,既「典雅」又经济,就是利用当时成熟的铸铁技术,为这些街面房子铸成古典的式样。他们并没有像芝加哥学派,利用石砌的大柱子、大拱,建立受业界景仰的风格,在建筑史上留名;却选择了不易起眼的,小柱、小拱行列整齐的实用型外观,把店面装饰起来。铸铁是金属,但可用模子铸成花样,所以这类外观,细看之下可以发现有很精致的柱头设计,墙面上有细巧的刻饰,都是模仿石雕的作品。可惜这种街面建筑在铸铁这种材料失势之后,就被大家遗忘了。相反的,很容易把它视为时代的末流,是商人画虎不成反类犬的作品,后世不但感受不到它的古雅,还视它为被历史家指摘的学院派的商业化,连剩下的一点古典的假面具也被扬弃了。

美国人开始不再喜欢新建筑
四十年前当我站在这些建筑前时,由于长期被遗弃,岁月的尘埃污染了细致的雕饰,予人以肮脏的感觉。这似乎正坐实了装饰主义的罪恶,它们应该被明亮、简洁、重视功能的现代建筑所取代。没想到时代的推演十分迅速,我站在街上发呆的时候,现代主义已经过去了,美国人开始萌发了怀旧的念头。科学与理性确实很伟大,使我们享有今天这样舒适、富裕的生活,但有必要把自己的生活也理性化吗?念头一转,美国人开始不再喜欢新建筑,而到上世代的旧屋中寻求儿时记忆的温暖感觉。
在此文化氛围下,科学也改变了。高科技的发展就是科学的人性化,为人类创造快乐的回忆,还不到廿一世纪就在建筑外观上丢弃了理性,进入欺骗眼睛的时代。到了这一步,真实的、实用的都被视为愚蠢,最会骗人的都成为大师了。
难怪,苏活街上那些一度被丢弃的铸铁假古典,忽然使大家感到非常亲切。过去由于是假面具而被呵斥,今天反而由于是假面具而被赞扬了。大家开始把面具上岁月的尘埃洗除,显露出美丽的饰纹,连我这个远来的游客也感觉在十九世纪的街道上过廿一世纪的日子,是令人兴奋的。是我们回到了十九世纪呢?还是变了一个廿一世纪的魔术?我又感到惶然了。


在闹市中创造绿地的幻觉是一种风潮

复旧似乎创造时代的幻觉,创新所著意的也是幻觉。想不到怀旧的纽约人把会作梦的建筑大师──盖瑞──请来,建了一座高层公寓。这位仁兄向来只在美术馆、音乐厅之类的游戏性建筑上出花样,因为玩弄造型,无关乎建筑的宏旨,但是要怎么在日常居住的建筑上耍花样呢?
就在苏活区附近,我们搭车数分钟就可看到它高大、明亮的身影,在普遍四、五层楼高的老市区拔地而起。闪亮的金属包装反射着春天早上的阳光,把邻近的古典式高楼都比下去了。这位专作太空垃圾造型的建筑大师,怎么使这座高级公寓大厦看上去既有身分地位,又有廿一世纪的虚幻感呢?他很聪明的在多种尝试之后,选择了波纹,使原本方正又规则的大楼表面,好像永不休止的闪动着。我的朋友以假装买房子的方式,骗进去看看,而且有工作人员的导览与说明,发现外观的新潮完全与内部功能无关。内部只是普通的公寓,摆了些盖瑞设计的家具而已。我们在外面所看到的闪动的造型,真的只是一种嘉年华会式的包装。
幻觉是什么?也许是想像力的放纵吧!我们在纽约市中心区转了一圈,唤回了一些记忆,就被带到一个废弃高架火车轨道上。纽约市把这一段轨道变为带状空中花园,在古老的市街中穿行,这是当前全世界风行的保存旧记忆与绿化环境的巧妙结合,使人走在上面,为花木、高树所吸引,产生走在乡间小道上的幻觉。

在闹市中创造绿地的幻觉显然是一种风潮。我们自九一一复建工地走到海边,自下曼哈顿遥视自由女神像。水岸已经公园化了,消除了杂乱的码头印象,在公园的一角建了一个爱尔兰纪念碑,纪念爱尔兰人胼手胝足开辟纽约的一段历史。这个纪念碑不同往日的石碑,是用保存一座古老石屋来代表的。这座石屋只剩几面乱石砌成的墙壁与壁炉,足以发思古之幽情,与邻近的玻璃大楼形成强烈对比。不仅如此,他们用流行的古迹再生的观念,部分加盖,种了草皮,在废墟之上造了一个斜面的小公园,市民可以闲步其上,瞭望河岸景色。而小公园的景观,有意的创造乡间的幻觉,使你回到纽约市尚不存在的时代。
朋友带我们去了大家熟悉的林肯中心。这是上世纪六○年代所建造的,用当时流行的火柴棒式的柱列所建,有古典风味的后期现代风格的文化建筑群。这里是高雅的纽约人欣赏歌剧与交响乐等正宗高级表演艺术的场所,几栋建筑沿街形成两个广场,原本是相当古典的,可是新纽约人似乎厌烦了这种生硬的古典,把其中一个广场改造成花园。他们利用广场与街面的高低差,沿街面建造了一个咖啡馆,目的是利用其倾斜的屋顶,创造一个有自然风貌的绿地,让市民自广场走上去,有踩到草坪的舒畅感。我惊讶的发现,其构想与爱尔兰纪念碑如出一辙。
纽约悄悄的,利用这些小型公共空间的改造,把现代化建设软化,唤回古老的记忆,与对大自然的向往。这是不是一种老人情怀呢?

大众性戏剧在廿一世纪完全与科技结合
短短的几天停留,我的朋友为了使我感到此行的充实,且留下宝贵回忆,为我安排了两场戏剧。对我这样的老人来说,确实是崭新的经验。
过去,我在纽约曾看过两种表演,其一是比较贵族味的传统歌剧,是在林肯中心演出的;其二是百老汇式的表演,是大众化的歌舞剧。这些都是旅客所熟知的,但只有道地的纽约客才会对当代年轻人的火辣戏剧有所了解。我的朋友似乎要我体验一下真正的纽约吧!
头一天晚上的戏,在联邦广场附近,十五街上的小戏院里,是一个非常特别的表演。时间到了,我们几个与一群人挤进去,才知道这是没有座位的戏园子。一个半小时的戏要站着看,可难为了我这个老头子。所以进到里面就找个战略位置,靠场边可以依傍的,谁知灯光一闪,广播周知,观众还要随着舞台移动。原来是一个全动态的表演,连舞台也是变动的。忽然在中间,忽然在一端,而且不断的起伏、旋转。
坦白说,我完全没有搞清楚在演些什么。与当代美术一样,已经没有故事内容了,只是表演者在履带上快步走动,或与其他演员互动,似有意义,又好像没有意义,我忽然觉悟原来表演艺术也有装置艺术一样的抽象性。观众们只是随着变动中的舞台,被赶着移动,民众在表演的声光闪耀之中,像被催眠一样。
最重要的一幕是压轴的表演,把观众们赶到中央,天花缓缓降下一片透明膜,并开始充水,我们抬头向上看,似看到海底,有几个穿泳衣的演员表演蛙泳。观众兴奋的伸手去摸他们,为终生难忘的刺激感到惊讶不置!
第二天的戏是有名的《蓝人》,据说已演了十年,已经演遍全世界,是新形式的综合性戏剧,这里是有座位的,我们来得晚,坐在最后一排,反而可以综览全场。主角是两位涂了蓝色的男生,但同样没有完整的故事,是一些片段表演的组合。表演中,有些像相声,有些像魔术,有些像音乐剧,有些像滑稽喜剧。舞台上使用的辅助工具,包括电影的银幕,及数位的影像技术,几乎是多媒体与高科技的结合,实在看得我眼花缭乱,又兴奋、又讶异,原来大众性戏剧在廿一世纪已经可以完全与科技结合了。
这两出戏确实加深了我对当代纽约的印象。纽约所代表的传统的现代、工业社会的大众文化,已经因新时代中产阶级的感官需要,而进入科幻文化的时代。
在苏活区,上世纪初的老纽约复活了,然而超现实高楼却浮现天际,他们恨不能使绿色的大自然在大厦的阴影中再现。这一些如梦似幻,又像真实的人生,使我这样的远来的访者,也如同坠入幻觉之中。当我收拾行囊,准备离开那狭小又昂贵的旅馆时,在大厅里豁然发现茶几的四条腿是夸张的四只狮子的脚。这不是十八世纪的设计吗?我终于了解,纽约就是这样一个亦新亦旧、似真似幻的大城市。使我忽然想起,在纽约建新潮大楼的盖瑞的感想:这个城市真是既不真实又很自然的呢!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