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1日,范凌个人装置作品“胖平飘计划”在北京798艺术区超城空间展览,在展览开幕之前举办的是他与著名建筑师王辉、马岩松的对话。 在对话中,范凌介绍了“胖平飘计划”的创作初衷和表现形式。王辉对范凌的研究表示,这是80后建筑师在用自己的方式,说自己的话,向世界表达自己的方式,对现实的批判。"观"只是一种手段,从手段变成立场,是这代人看世界的态度。而马岩松则对作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话由车飞、由宓主持 对话视频筑龙网全程拍摄,视频将于近期推出,敬请关注。

嘉宾在对话,(左起)车飞、范凌、马岩松、王辉、由宓
关于胖平飘计划
"Fat FLat Float Project"是范凌过去三年一直进行的三个相互关联的空间试验,通过与原来不同"观"的角度,对中国古画的研究,分析"前建筑"阶段。在场的建筑师呼吁大家对建筑最根本的思考,而不是建筑表面。

故事(recit)是复杂的主体-客体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发展。故事起源于主体和客体图像之间的(身份)分离,终 结于不同身份的确认和吻合。 —— 吉尔·德勒兹《电影2:时间-影像》
“胖(Fat)平(Flat)飘(Float)”计划是过去从2007-2009年之间所进行的三个相互关联的空间实验。 当代视觉技术明显压制了观者和环境之间的联系。主体对于时间、空间的物质化体验逐渐被抽象的信息取代,一个 人介入“时-空”的方式亦被规范化。我的兴趣在于把主体从熟悉的空间经验的固有信息对应中剥离,寻找、发 现,甚至发明新的主体时空经验和关系,从而激发主体对于环境的物质化新鲜知觉。 胖:手卷四看 精读一幅中国画手卷,研究不同身份的主体性如何成为某个客观机器、工具或机制的组成部分,使主体的介入得 以“转移(displace)”,而非“改变(transform)”一个给定的客观环境? 平:平城胖视 研究观者的不同身份和主体性如何成为作用于理性系统(例如透视图、投影等精确、科学的再现方式)和艺术表现 (例如艺术创作等非精确的再现方式或非再现方式)之间,成为具有模棱两可特征的中间界面? 飘:坐享悬绿 切断物与形在政治和物质上的习惯性关联,重新建立物质化的空间认知和介入空间的主体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