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传统住宅建筑形式之一,四合院经受了时光的考验。不仅仅是因其优秀的实用性让它在悠长历史中历久弥新,宅院传承着的中华传统文化也深深在一代代人心中扎根。如今,随着家庭结构和社会观念的变迁,四合院不再宜居;都市中样貌琳琅的现代建筑的林立,也让传统院落逐渐成了作为文化古迹封存的过往。但设计师心中永远为胡同文化存留着一方之地,他们或是将其精粹为一种符号,应用在现代设计当中;或是将新的理念融于传统建筑,让昔日煊赫过的民居重获新生。中华几千年来关于美的文化需要传承,对于实用性的探索与融合亦不会止步;如何为四合院的“美”赋予新的“实用”定义,使其在时光中留下更长久的痕迹,今天这几个案例会带来一些不同的思路。

北京鼓楼七号院北京市西城区鼓楼西大街东轿杆胡同 7 号 项目时间: 2016年 空间类型: 办公空间 项目面积: 200 平方米 项目主创: 庄子玉、李娜 

“我们不认为我们应该造一个你以前生活过的老院子让你全然的重温过去;我们只是创造一个窗口,从这里窥视你依然能找到儿时上房揭瓦的兴奋,打柿子的愉悦,看鸽子时的畅快,但同时真正激动人心的,是这些传统的片段却组成了一个属于未来你不曾体验过的空间。” 设计师庄子玉解释说。 ▼ 此项目坐落在北京中轴线的钟鼓楼附近,作为建筑事务所RSAA/庄子玉工作室的办公室。 
▼ 项目身处有着600年文化沉淀的皇城至高点附近,除了满足本身的办公需求以为,设计师建立起了一种没有障碍的设计语言,来传承吸纳空间的历史脉搏与文化沉淀。 
▼ 设计团队在清除了部分原有不必要的装饰面并将原有的古建结构暴露出来后,在原有的工字型院落中置入了一个自承重结构体系的玻璃体块,将北房东房西房作为连续空间联系起来,以获得更高的办公效率。 

▼ 新的T型体块东北脚室内增设一个的综合书柜同时充当了通向屋顶平台的楼梯,通过此平面的抬升,人的视野得到了极大拓展。登上平台即可将钟楼鼓楼的视线尽收眼底。同样由于活动界面的抬升,以及屋面承重结构的加固,原有的坡屋面变成了“唾手可得”的新的活动平台,成为使用者新的的纳凉午休及嬉戏的空间。 


设计团队对无序的空间重新进行了有序的整理,形成了有机的空间序列,庭院中绿植的使用与磨砂玻璃的使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成本却又营造了新的视觉特征,不仅传递出设计团队文化先导的建构哲学,还融合呼应了传统与当代的社会精神,成为北京老城区改造中的示范项目。 项目版权:RSAA建筑事务所http://rs-aa.cn/ 扭 院 儿 北京大栅栏地区排子胡同 项目类型:民居改造 建筑面积:161.5平方米 项目年份:2016-2017 项目主创:韩文强、黄涛 

▼ 原本是一座单进四合院。改造的目的是升级现代生活所需的必要基础设施,将这处曾经以居住功能为主的传统小院儿转变为北京内城一处有吸引力的公共活动场所。 

▼ 规整格局之下的扭动 改变原本四合院的庄重、刻板的印象,营造开放、活跃的院落生活氛围。基于已有院落格局,利用起伏的地面连接室内外高差并延伸至房屋内部扭曲成为墙和顶,让内外空间产生新的动态关联。隐于曲墙之内的是厨房、卫生间、库房等必要的服务性空间;显于曲墙之外的会客、餐饮空间与庭院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室内外地面均采用灰砖铺就,院中原有的一颗山楂树也被保留在扭动的景观之中。 



▼ 使用模式之间的扭转 小院儿的使用主要作为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同时也保留了居住的可能性。四间房屋可被随时租用来进行休闲、会谈、聚会等公共活动;同时也可以做为带有三间卧室的家庭旅舍。整合式家具用来满足空间场景的这种弹性切换。东西厢房在原有木框架下嵌入了家具盒子。木质地台暗藏升降桌面,既可作为茶室空间,也可以作为卧室来使用。北侧正房也设有翻床家具墙体和分隔软帘,同样可以满足这种多用需求。 



院子是“四合院”这种建筑类型生活乐趣的核心所在。而“扭院儿”就是在维持已有房屋结构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局部关系的微调改变院落空间的气质并满足多样的使用,让传统小院儿能够与时俱进的融入到当代城市生活之中。 项目版权:ARCHSTUDIO|建筑营|http://www.archstudio.cn/ 搓 峨 馆 北京后海 项目类型:民居改造 建筑面积:100平方米 项目年份:2017 项目主创:朱起鹏 
这个项目发生在古城的中心。经过多年的整修,它已经多次翻新了。通过在旧结构中插入一组墙,我们的目标是重新配置一个新的空间组合。为了创造一个新的用途的景观和旧的结构,每一个部分的建设是精心设计,以达到其充分的限制,这导致了一个有趣的空间经验。 ▼ 项目基地 
▼ 轴测图 

“嵯峨馆”所呈现的,是建筑师捏造的幻境。我们并未脱离这座聒噪的城市,甚至没有超越这座四合院厢房的空间边界。但我们如我们的祖先一样,尝试在这方局促的空间中,寻找重新解释它的方法。 —主创团队 ▼ 面对这座格局老派的旧房,我们把旧屋空间重新界定为不同单元,针对每个单元,重构它和它的外部空间,比如将院落用建筑填实;或将户内空间退还给院落;比如将较高的空间进行竖向划分;或扭转空间与景观的对位关系。我们尝试拓展空间变化的可能性边界。 









▼ 在有限的尺度下,我们希望表现出使用空间对风景“收集”倾向,刻意为日常场景营造非日常的画面北京。我们觉得这座建筑中,风景与空间应当是互相追逐的,你几乎躲避不开风景的尾随。 


▼ 在重构这间厢房的过程中,我们尝试保留这座建筑演变的痕迹。从早期粗率的重建,后期随意的修补,到某次反悔的空间修改,我们以每块石头和砖的维度,保留时间在这座建筑内的轨迹。新置入部分只留下白色背景,我们用它们标记自己对这座建筑的影响,也准备有人将这一切再次夺走。 



▼ 剖面图 

项目版权:神奇建筑研究室http://wonder-architects.com/ 四 分 院 项目类型:民居改造 建筑面积:82平方米 项目年份:2014-2015 项目主创:华黎 

四分院是 一个北京历史保护区城市更新的实验项目, 一个传统居住类型的转化, 一种对现代生活模式的应变, 一场尺度和建造的实验…… 
▼ 场地 场地位于白塔寺旁边的胡同片区之中,属于北京城区内三十三片文化保护区之一(阜成门内大街片区)。单层的四合院和狭窄的胡同构成了现状良好的历史城市结构。这里有北京胡同区的典型意象:灰砖覆盖的坡屋顶、绿树、白鸽、空中的电线、吱悠的自行车和步调缓慢的胡同生活。一路之隔,场地的南边是高密度的金融街,现代高层办公楼和酒店在过去的二十年里覆盖了那里曾经存在的胡同。现代与古老,富有与贫穷,垂直和水平之间的强烈对比构成了当代北京的一种特征。本项目是这片区域城市更新的起始,功能设定为合租公寓,可以被四个工作在附近的年轻人共享。 


▼ 概念 传统四合院里位于中间的院子是当之无愧的中心,所有的房间都朝向它。这种空间布局对应着传统的家庭生活,不再契合今天青年人的个人生活模式。个人生活的核心是私密性,所以我们的想法是将场地分为四组空间,每组包含一个房间和一个私人小院,它们各自朝向不同的方向,最终共同构成一个风车状布局。通过这种方式,每个房间和院子的私密性都得到保护。对比于传统四合院,本项目以四分院命名。从“合”到“分”的变化揭示出社会结构和生活模式在住宅中的转变。 

▼ 空间 传统四合院先进入院子再进入房间,意味着院子是公共的,房间是私密的。在四分院里,顺序则是先房间后院子,院子成为最私密的地方。空间序列的转变对应集体生活到个人生活的转变。然而没有改变的是,院子始终是生活的核心,这顺应着中国人在生活中对自然的热爱。 院子虽小却十分重要,它建立起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根据每个院子的具体尺寸和中国传统审美,两棵杏树和两棵枣树被挑选出植于其间。在房间内部,床被抬高到阁楼空间,由此让地面空间能够承载起居和洗漱的功能。面向天空的天窗和面向院子的通高玻璃将自然光引入室内,与自然保持联系,营造出安静内向的氛围。四组空间在中心的交汇处是一个烹饪和交谈的共享空间。它与每个庭院之间都留有一个半透明的小窗,四个小窗拥有四种不同的传统样式,庭院里的树会把生动的影子投掷其上。 

▼ 形式 四分院是从传统四合院类型转变而来,成为胡同肌理中一种新的单层院落住宅类型。它的外部是历史风貌的组成部分,因而继承灰瓦覆盖的坡屋顶和灰砖或抹灰覆盖的墙壁。内部的材料则完全是现代的,白墙和木地面为现代生活提供了简洁而明亮的背景。 



▼ 建造 胡同对建造构成了多种限制,如狭窄的场地(10米见方)、交通、噪音等等。四分院以预制轻质墙板体系缩短现场建造的时间,尽量降低其对邻居的影响。同时,这种结构体系能够减小墙壁的厚度,以此节省出更多的使用空间。 尺度小巧却功能齐全,氛围亲密却向自然开放,现代生活却具有传统审美,四分院在北京旧城高密度历史肌理中提供了一种生活的可能。 

▼ 剖面图 
项目版权:迹·建筑事务所http://www.t-a-o.cn/ 北 京 前 门 项目类型:办公休闲空间 建筑面积:196平方米 项目年份:2016 项目主创:隈研吾 
▼ 位于北京市老城中心的一个重建项目,距天安门和长安街有5分钟的步行路程。在过去,是一个地区聚集古典四合院由清明时代的布置和方法,是由附近的居民互相反对在城市的人口增长的背景下形成的,四合院的贫民窟被称为“Daizatsuin”在做 在这个计划中,才能发挥作为一个社区,是开放的区域,办公,住宅,商业,酒店,被改装成混合使用的功能。 

▼ 木制部件的支柱和横梁之后是每个单一拆解和修复由当地工匠,再次组装时,外壁是由玻璃幕墙+铝挤压到由传统方法砖的画面的组合,具有受控的透明度,街(胡同)开了四个座位的托儿所。它是由仅由两种类型的铝挤压像拼图组装部件实现有机屏幕的图案,诸如“Hanakakumado”(晶格被用在窗户和门在传统体系结构)。 

▼ 铝幕细节 
项目版权: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http://kkaa.co.jp/ 6 庆平胡同 90号 项目类型:民居改造 建筑面积:90平方米 项目年份:2016 
▼ 该项目位于北京老地标建筑北京站西侧,是四合院里的正房。屋主正值壮年,他的母亲患有阿尔茨海默症并需要使用轮椅。房子曾被改造,原有结构遭到破坏导致房屋出现通风保暖和功能划分混乱等一系列问题。 
▼ 该项目的难点在于如何在保护中国传统四合院结构的前提下提供更多的设计可能性,给迈入老龄化的中国提供良好的住宅示范案例,让一间60平米的小平房同时满足两代人的居住需求,为老房子赋予新的活力和新的居住形式。 


▼ 屋内加建钢结构用以承重,形式上保留了原有木结构,在最大程度上还原历史。利用原有挑高,隔出二层,增加卧室。结合现代建筑设计元素,为病危老人设计的无障碍设施低调嵌入各处细节。天顶圆窗的形式表达独特的东方审美,呼应四合院的传统形态。厨房屋顶和外立面铺满绿植,屋顶变身小花园。 





▼ 隐藏在绿植里的楼梯出人意料地从屋里经由窗户延伸至窗外通向屋顶花园,向上扩展的空间打破原有物理空间的禁锢,赋予居住者全新的希望,探索新的居住可能。 

项目版权:CAA建筑事务所http://www.caaarch.com/ 7 国子监Lost&Found失物招领 项目类型:商业空间 建筑面积:120平方米 项目年份:2016 项目主创:青山周平 
项目是为失物招领家具店在北京国子监街門店的改造。此次改造希望突破传统店铺的空间模式,引入“家”的概念——现代都市中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独居生活,家的概念逐渐从每个家庭剥离出来,向城市的公共空间中蔓延。在这种背景下,城市的商业空间正逐渐成为城市居民的另一个家。此次改造希望在胡同中为人们营造 一个公共的“家”,唤醒人们对家最初的记忆和对未来生活的憧 憬,连接人与人,人与胡同的周遭共生。 


改造基本保留了传统北京胡同建筑的木结构梁柱,并做了阁楼的加建。入口的室内庭院作为整个空间布局的中心,其他功能区围 绕着庭院分布,被划分成餐厅,客厅,书房,卧室等不同的家的基本空间,形成回字形布局,与传统四合院布局方式相同。 

在材质选择上,地板,墙壁,天花,家具等都使用了朴素的自然材质,忠实于材料天然的真实的质感,最大程度的减少人工的修饰加工,带给人一种粗粝又温暖的感受。家的样貌在胡同中原本呈现出来,也呼应着失物招领倡导的回归原点回归生活的品牌精神。 项目版权:B.L.U.E.建筑事务所http://www.b-l-u-e.net/ 北京白塔寺“未来之家” 项目类型:民居改造 建筑面积:30平方米 项目年份:2017 项目主创:朵宁 
白塔寺“未来之家”是一个位于北京旧城的智能家居实验项目。微鲸是家庭生活领域的互联网硬件创业公司,委托度态建筑设计一个实验性的住宅,探索未来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项目在西城区白塔寺附近,是内城保存较为完好的胡同院落片区。“未来之家”场地非常迷你,院子大约八十多平米,其中正房三十多平米,剩下的都是胡同内的违章加建。 


未来年轻人的家庭是什么样子,决定了“未来之家”的空间形态。共享经济、自由职业和网络技术,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家”和“社会”之间的界限。我们认为“未来之家”应该体现这样的生活状态:工作和居住的无缝连接,重视使用的便利而不是物权的占有,强调生活的多元性而不是空间的尺寸,追随新鲜事物同时又重视生活的质量。 
首先是砖木结构的正房,尽量减少改动,只做必要的修复,更换年久失修的屋顶结构。正房内拆除原有的室内空间划分,置入两个智能移动家具模块和一个固定模块。移动模块可以灵活改变空间状态,在一个大开间和三个独立卧室的状态之中切换,充分考虑了年轻人灵活多样的生活方式。 

一个朋友把“未来之家”项目戏称为“智能平房”,我们觉得这个名字很贴切,非常接地气。看多了科幻电影中白色光洁的未来派建筑,坐落在旧城胡同中的这个灰砖“未来”小房子很不显眼。它低调的外观、谦虚的内涵和丰富的使用状态,倒真的像北京这个城市的性格。 










项目版权: 度态建筑(北京)http://www.dot-a.net/ 北京烂漫胡同66号院项目类型:民居改造 建筑面积:66平方米 项目年份:2017 项目主创:鲍威 

66号院是典型的大杂院空间。本次改造的基础为两间北向正房和一间南向自建房。正房为典型的木构屋顶,山墙承重的结构体系,只有北向采光,无任何南向采光。南向自建房年久失修,需要在本次改造中重建。 










项目版权: 鲍威建筑工作室 http://bwao.com/ 微 胡 同 大栅栏杨梅竹斜街 项目类型:民居改造 建筑面积:30平方米 项目年份:2015 项目主创:张轲 


“微胡同”是张轲领导的标准营造在大栅栏杨梅竹斜街进行的一次建造实验,目的是探索在传统胡同局限的空间中创造可供多人居住的超小型社会住宅的可能性。 

微胡同位于北京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内,离天安门广场仅步行距离。标准营造设计的这座约30平方米的微胡同试图为胡同保护与更新提供一种新方式。 
基于现状的批判性思考,对胡同文化最大的危胁不是恣意延展的商业开发,而是生长于此,满载着历史记忆的大批原居民的离去。由于缺乏较好的基础生活设施与有品质的公共空间,居民们决定租售这些房子,搬迁至市郊更宽敞的居所里。老住户对胡同的被迫遗弃现象持续上演,亟需一种应对策略以留住这里曾有的充满生机的居住传统。 

设计将庭院回归到流线组织的重心,通过将活动空间引入到建筑内部庭院,来创造与城市文脉的直接联系。庭院不仅提升了内部空气与光线的流动,也联结着形式多样的方形体量及面向城市的门廊。这个灵活的城市居住空间成为位于较私密生活空间与具城市性的街道间的过渡空间,同时也成为可供微胡同居民及社区邻居共同使用的半公共空间。 


其结果是一种建筑操作,将庭院作为程序的生成器,因为它通过与城市环境建立直接关系来激活建筑物。除了增强空气和光线的流动外,庭院还与建筑中所包含的居住空间和建筑物前部的城市门厅形成了直接的关系。这种灵活的城市起居室作为从私人房间到街道的过渡区,同时作为宿舍和社区邻居使用的半公共空间。 














微胡同继承了传统胡同的亲密规模,在提升空间凝聚能力的同时,又在空间上提升了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