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最年轻的文化遗产:悉尼歌剧院
简介: 它只有38岁的历史,却跻身世界人类文化遗产名录中成为重要的一员,它不仅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歌剧院建筑,而且是整个悉尼城市的象征,它开启了我们对建筑的想象能力,在它之后钢筋水泥的建筑开始拥有了像诗歌一样的 ...
它只有38岁的历史,却跻身世界人类文化遗产名录中成为重要的一员,它不仅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歌剧院建筑,而且是整个悉尼城市的象征,它开启了我们对建筑的想象能力,在它之后钢筋水泥的建筑开始拥有了像诗歌一样的婀娜身姿,但是无论之后的建筑如何标新立异,人们也不会再过分地大惊小怪,也许正是因为它的出现,也许创意只有第一次才叫精彩。 >>点击进入悉尼歌剧院图片库 两年内我有幸第二次站在它的面前,更有幸认真地聆听和阅读了它的身世与筋骨,这一段精彩的故事,让我深深地感受了“设计”这个词带给我的感动,它绝不是外表的曲线亦或造型、色彩之类,那样的理解只能是对设计最苍白的描述。设计是展开人类想象的翅膀,但是如果这翅膀没有飞翔的能力,它就是瘫软在纸面上的一堆垃圾。悉尼歌剧院的创造过程,为我们生动地阐述了这个道理。 一切伟大的事情,背景必然拥有一个曲折动听的故事,悉尼歌剧院的故事,开始于一个叫尤金·古森斯(Eugene Goossens)的著名音乐家,他是悉尼音乐学院的院长。建造一个能够表演大型戏剧作品的剧院,以取代当时规模太小的悉尼市政厅的梦想最早始于1940年,但是当时澳大利亚的母亲国大英帝国正在饱受着战火的洗礼,这一梦想一直等到二战胜利机会才终于到来。 尤金·古森斯(Eugene Goossens)院长坚持不懈地游说政府的努力在1954年取得了成功,新南威尔士州总理约瑟夫·卡希尔(Joseph Cahill)支持了这一提案,而且建议不仅建造交响音乐厅,还要增加专门用于表演歌剧剧院。尽管卡希尔曾想将其建得离位于CBD西北方的温耶德火车站(Wynyard railway station, Sydney)更近一点,但古森斯却坚持将歌剧院建在便利朗角(Bennelong Point)上,也许艺术家更注重这魅力无比的海湾,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乐章,事实也这样证明了艺术家的直觉,今天的悉尼歌剧院若没有海面上的倒影,那么他的设计带给人们的美感将大打折扣了。 卡希尔设立奖金5000大元,于1955年9月13日向全世界发起了歌剧院的设计竞赛。并给于参赛作品这样的规定:建筑必须拥有一个能容下3000人的大厅和一个能容下1200人的小厅,两个厅都有不同的用途,包括歌剧、交响乐、合唱音乐会、芭蕾舞演出、大规模的会议、讲座和其他演讲。不但如此,卡希尔还邀请了四位著名的专家组成评选委员会,成员包括:英厄姆·阿什沃思(Ingham Ashworth)、科布登·帕克斯(Cobden Parkes)、莱斯利·马丁爵士(Leslie Martin)和埃罗·沙里宁(EeroSaarinen)。 故事的主人公约翰·乌特松(Juon Utzon)在一年以后才姗姗出场,这位37岁名不见经传的,甚至是半路出家的丹麦家居设计师约翰·乌特松(Juon Utzon),在和家人旅行途中偶然看到了澳洲政府向海外征集悉尼歌剧院设计方案的广告。他对远在天边的悉尼城根本一无所知,但是他从小生活在海滨渔村的生活经历,和与两个来自澳大利亚的姑娘对悉尼的描述中获取灵感,与其说是完成了一个建筑的设计方案,倒不如说是随手画了几张潦草的速写。甚至当他寄出自己的设计方案时,他都没有料到,又一个“安徒生式的童话”将要在南半球上演。 约翰·乌特松(Juon Utzon)的草图与来自32个国家的另外232件参赛作品一起构成了评审委员会的繁重作业,那些出自正规建筑设计公司的方案制作得相当精致和完整,于是于情于理这个丹麦小子的涂鸦被第一个扔进了垃圾筒,无人问津。 就在故事本该向着正常方向发展的时候,出妖讹子了,故事中的另一个主要人物又一次姗姗来迟了,他就是评审委员会里的最后一个评委芬兰籍美国人——著名的建筑师埃罗·沙里宁(EeroSaarinen,1910-1961),当他加入到评审工作之后不仅不对迟到数日感到抱歉,还要坚持重新开始工作,把之前评委们已经一致否定的作品全部拿出来再一遍。这一折腾不要紧,这位不靠普的大师一眼就相中了约翰·乌特松(Juon Utzon)潦草的图画。看到这个方案后他欣喜若狂,并力排众议,不遗余力地在评委间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游说工作,最终确立了其优胜地位。 1957年1月29日,悉尼N·S·W艺术馆大厅里记者云集,评委会庄严宣布:约翰·乌特松的方案击败所有232个竞争对手,获得第一名。设计方案一经公布,人们都为其独具匠心的构思和超俗脱群的设计而赞叹不已,据后来事态的发展看,大多数人也就是个随声附和。 |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相关分类
最热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