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校园 多位建筑者提名最佳建筑
简介: 筑龙网的《中国 建筑 十年》活动自2010年11月正式启动以来,已经收到了众多作品,而其中有一个作品不得不提。那就是由众多建筑师不约而同的推荐的一个作品—— 象山校园 。 象山校园,在多位建筑师眼中, ...
筑龙网的《中国 建筑 十年》活动自2010年11月正式启动以来,已经收到了众多作品,而其中有一个作品不得不提。那就是由众多建筑师不约而同的推荐的一个作品——象山校园。
象山校园,在多位建筑师眼中,象山校园似乎开启加了建筑的一个新的时期,在当代,能让人记住的作品本已不多,能让建筑师记住的作品就更少了,而象山校园就是其中一个。
(图为庭院内观)
![]() (图为体院馆俯瞰)
这片校园是国立中国美术学院为500多教师和5000多本科与研究生建造的一片新校区,美院,一直都是艺术与高雅的代名词,其最初的选址就已经打下了她为人所瞩目的命运,学校把地址选在了杭州南部群山的东部边缘,因为这里能依照中国的文化传统,而对于美院的人来说,环境中的山水甚至比建筑更加重要。
于是建筑师王澍在象山新校园的建造中体现了自己的思考与主张。如何在迅速丧失地域文化的中国城市重建有地域根源的场所结构?如何让中国传统与山水共存的建筑范式活用在今天的现实,如何利用大学校园的建造规模探索一种当代中国本土新的城市营造模式?这些思考成就了今日的象山。
![]() (图为从庭院内观象山)
在一石国际的史建眼中,这是一个人的、人文理想主义的校园规划和校园营造,两期营造环绕了象山,呈散点状分布山野间,随意而自然,没有刻意设计的建筑形象,也没有着意营造的中心校区,校区是铺展于象山脚下的园林城市。在象山校区,王澍有计划地大量使用了当地废弃的旧瓦,这不仅使建筑陡增了历史感,也表达了他对现实的态度:这些旧瓦大部分是1970年代江南初步富裕时期大量建造的产物,而今在再度翻造运动中惨遭遗弃,旧瓦的回收再利用既是追忆正在逝去的建造传统,也是应对剧变现实的批判性策略。更为重要的是,象山校区的规划与建筑设计隐含着再造东方建筑学的宏愿,也着意于建构园林城市、建筑的范本。
而王明贤也推崇这个作品,他认为这是中国最大规模的建筑实验场,其营建方式体现了中国建筑"循环建造"的特点。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规划与设计在当代建筑美学叙事中重新发现中国传统的空间概念,并诠释出园林和书院的精神;来自浙江省拆房现场的旧建筑材料砖头、瓦片、石头的使用,体现了中国建筑"循环建造"的特点,又是对当下城市大规模拆迁改造的回应。
而张昕则用简明的几句话,表达了她对作品的赞叹:开启文人建筑时代,美的与众不同。
南方的南方,象山新校园或许是中国传统与现实激烈冲突中诞生的另一种“乌托邦”,30座大小不一的建筑平静的沉浸在中国南方平缓的山水之间,这里流动着5000个艺术学子的青春、激情、沉思与梦想,昭示着一条通往人们内心深处的返乡之路。 |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相关分类
最热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