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Kengo Kuma隈研吾:从内向型谈起——空间与边界
简介:关于内向型建筑,指的是一些有着界限确定,但其空间并不依赖于相应的外部形态表现的构筑物。内向型建筑的空间变得独立,与外部的相关性不再存在,也不再是一目了然的必要象征。它们阐述的是与可居住空间价值及其无形 ...
关于内向型建筑,指的是一些有着界限确定,但其空间并不依赖于相应的外部形态表现的构筑物。内向型建筑的空间变得独立,与外部的相关性不再存在,也不再是一目了然的必要象征。它们阐述的是与可居住空间价值及其无形性相关的判断结果。现代建筑并非一定要看重内部空间和外部形态之间的有机性和统一性,内部空间的设计可以不以任何事物作参照,传达出内在性原则的信息。因此,可以理解为没有外部形态的内向型建筑,或者叫“看不见”的建筑。
从内向型谈起,我们进而关注“空间与边界”的关系。一个构筑空间因此可以被定义为“建筑内部”,不仅因为它是封闭的、有界限的或是隐蔽的,而是因为它具有能够唤起那些居住在里面的人们的归属感、私密性和安全感的意义。
之所以探讨“内向型”,更在于对空间本质的回归。“看不见的”建筑强调了人们生存的原因和他们心中的期待;强调了直接的、积极的用户参与方式。去除了纯粹的形态表现,也因此去除了雕塑和形式上的审美。与公共场所的冗余性相比,内向型建筑往往能够进行直接的内部连通,并在没有任何媒介的情况下,将空间的本质和人类不断将自己身体的形态、尺度感,以及在周围环境中移动的能力烙印在材料之上的原因联系起来。总之,就是与人类富有表现力地传递自己“生存于世”的讯息的能力联系在一起的。
从内向型到空间与边界的关系,本次论坛将围绕建筑师如何理解并在作品中表达“建筑内部的建筑”和“内部空间内部的空间”;如何从内向性的空间品质/价值理解建筑的当代性;如果把“私密”作为“内在性”的最高属性,那么,内向型建筑作为公共社会交流的空间属性表现为什么;内向型建筑对城市空间的规划和布局(特别是景观)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内向型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其理念与可持续发展策略之间的联系……等深入对话和探讨。
此次论坛由建筑师宋侃达(清华建筑设计研究院 建筑师,PSC/Scott Cohen 哈佛设计学院 系主任助理)主持,将与隈研吾对话的建筑师分别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导、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徐卫国教授;意大利area杂志主编Marco Casamonti;朱锫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朱锫;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董豫赣;都市实践建筑事务所顾问总建筑师吴文一。
他们将就以上问题,结合各自的研究和实践,进行耐人寻味的解读和探讨。
本次对话由area中文版《域》组织,是继隈研吾在清华大学讲座后的延伸部分,得到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大力支持。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积极邀请海外著名建筑师访华,除了面向学术界做个体演讲外,还在不断将建筑思想推向公众领域;以对话的方式,建立国际著名建筑师与当代中国青年建筑师之间的思想交流,以相应的主题和特定的对话形式,营造轻松的交流氛围,从而产生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对话内容,进而扩大建筑师的文化视野,启发公众认知,推进建筑的社会意义。
点击进入查看隈研吾更多设计作品 主办:AREA 中文版——《域》杂志 协办:XWG建筑工作室 地点:瑜舍地下一层Punk 北京朝阳区三里屯路11号院1号楼 时间:2009年11月29日晚上7:00 星期日 主持人:宋侃达(清华建筑设计研究院 建筑师,PSC/Scott Cohen 哈佛设计学院 系主任助理) 嘉宾:徐卫国(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导 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 朱锫(朱锫建筑设计事务所 主持建筑师) 董豫赣(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 副教授) 吴文一(都市实践建筑事务所 顾问总建筑师) Marco Casamonti(意大利area杂志主编) >>>点击进入筑龙网将对本次活动进行全程视频报道
|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相关分类
最热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