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会堂 新中国的建筑奇迹
侯文长 人民大会堂外景。这座标志性建筑从破土动工到全部完工,历时仅10个月 1959年9月10日,人民大会堂落成。 ■亲历者 李国胜:76岁,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退休职工,参与人民大会堂结构设计,现任人民大会堂顾问,居住北京。 张文雪:76岁,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退休职工,参与人民大会堂勘察工作,现居北京。 侯文长:85岁,北京市建工集团一建公司离休干部,曾为人民大会堂工程第二指挥部指挥,现居北京。 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被誉为建国初期十大建筑之首的人民大会堂无疑是新中国建筑史上的一曲华丽乐章。 承载了重要的政治意义、宏伟的建筑规模以及博采众长的设计风格,这座共和国的标志性建筑从破土动工到全部完工,历时仅10个月,堪称奇迹。 建筑面积扩大一倍多 1958年9月初,国内30多位建筑界顶级专家先后收到一份内容几乎相同的加急召集文件。文件发自北京市政府。 文件要求:名单所列人员迅速赶到北京。 30多位专家星夜赶路,到京后才知道他们此行的目的:用最短的时间设计一座属于人民的大会堂。 原来,1958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就作出决定:为迎接新中国诞辰10周年,要在北京建设一批重点工程,时称十大建筑。人民大会堂是重中之重。 根据当时的要求,大会堂建筑面积必须限定在7万平方米内。万人大礼堂、5000人宴会厅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楼,这么多的内容怎么合理安排在7万平方米内?时任人民大会堂结构设计组设计师的李国胜说,他们当时心里直发虚——无论怎么精打细算,设计出的方案都显得“小家子气”。 北京市规划局大着胆子提交了一个建筑面积超过原要求一倍多的设计方案。 周总理亲自拍板:“就用这个!” 紧接着,北京市规划局建筑设计院(现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前身)快马加鞭地设计图纸。最终,人民大会堂总建筑面积从原定的7万平方米扩大到17万余平方米,大大方方地落在了图纸上。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