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评赏:试探当代建筑美学观的走向
美无处不在,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建筑美。建筑拥有一种特别的美。它不同于绘画、雕塑等艺术美,它在具有审美价值的同时,还体现着重要的实用功能价值。建筑美更是一种多向度的美。它是一个时代的技术条件、社会特征和人们的审美需求以及地域、文化、材料等各方面的综合体现。 建筑美的起源及其特性 空间和实用功能是建筑区别于其它审美对象的重要特征。在出现伊始,人类就挖“穴居”、筑“巢居”为自己寻找遮风避雨、躲避野兽侵袭的处所。这虽还不能被称为真正的建筑,但已体现了空间和功能在人类生存方面的重要作用。随着原始茅屋的诞生,人类的生存居住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原始房屋的出现,标志着建筑形式美的产生。”为适合居住使用要求及营造的便利,这些房屋已初具几何形态,并且有了总体布局和平面组合的概念。 而人类真正对建筑美的探索,应起始于由崇拜意识而产生的建筑艺术。法国“巨石建筑”,埃及金字塔,中国古代皇家宫殿,以及欧洲中世纪的哥特建筑等,都将神秘和崇拜意识融入到建筑的空间和实体,以巨大的尺度、庄重而肃穆的空间氛围,让人望而生畏的气势,引发了建筑的“崇高美”。 随着现代主义大潮的到来和各种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建筑美与先进技术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建筑师不再刻意追求形式上的对称和比例,打破原有的审美法则和定式,着力研究技术特别是现代工业技术与建筑美的关系问题。现代建筑师更加强调功能和技术的重要性,反对刻意装饰。沙利文的“形式追随功能”,柯布西耶的“房屋是居住的机器”,赖特的“有机建筑”,密斯的“少就是多”、“(现代)技术扎根于过去,主宰着现代,伸向未来”,无不体现出现代建筑按照功能进行设计,并使现代技术与建筑艺术完美结合,并以新的技术手段去实现建筑艺术的更高目标。 当代建筑美学观的三种趋向 当前世界经济迅猛发展,新技术和新需求不断出现。而建筑的意义并不简单依赖于实体—建筑物本身,而是与接受者的主体意识密切相关。因而,建筑的意义会随着时间、地域的变化以及接受者的个体差异而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建筑美的内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总体来说,当代建筑美学观大体出现了以下三种趋向: ——标志性 现代主义美学渐渐衰退之后的建筑舞台上,相继出现了各种新的建筑美学观念和流派,如后现代主义,新现代主义,新理性主义,解构主义等。当代建筑领域已由现代主义独霸天下的单一美学观发展为多种美学观的多元共生。许多建筑师都在以各种打破现代主义审美法则的新颖的建筑形式向现代主义建筑师挑战。而现代主义建筑师也在继续以新的作品展示现代主义建筑不可抵挡的魅力。而与此同时,许多投资商试图让自己投资所建的建筑异于其他,突出个性,而促使建筑师更加将“标志性”作为重要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设计所追求的目标。 图1 “新协和”图书馆 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后现代主义建筑显然是对现代主义建筑的挑战和反叛。斯特恩将后现代建筑概括为:文脉主义、隐喻主义、装饰主义。文丘里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中提出一系列与现代主义相对立的创作原则。他反对简洁纯净,主张复杂与矛盾。他强调传统和遗产有借鉴价值,强调尊重环境,主张兼容并蓄。文丘里的栗子山母亲住宅(见图2),格雷夫斯的波特兰市政大厦,菲利普?约翰逊的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大楼都是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作品。后现代主义建筑注重装饰的观点正好迎合了当时开发商和业主们求新求奇的趣味,被当成了一种像广告一样具有宣传和标志意义的东西,成为了一种时尚。但是时尚的东西一般都会在人们都对其失去新鲜感后迅速衰落。后现代主义建筑也无法逃脱此种命运。 图2 文丘里母亲住宅 解构主义更是完全背离了现代主义的设计原则,强调形体的不完整性,不稳定性,错位,无序,扭曲,残缺。吴焕加用一个“乱”字总括解构建筑的主要特征,“乱字上了建筑,乱字成了建筑艺术,乱字成了建筑审美范畴。”而从许多解构主义建筑作品中可以看出解构建筑师解的不是房屋结构之“构”,而是建筑构图之“构”。其实解构建筑的内部空间与功能并非是“乱中而生”,只是在外部形态上将“乱”作为了一种“标志”,试图以一种另类的美学观来诠释建筑。(见图3) 图3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 ——乡土化 自从现代主义建筑大潮出现以来,世界各地的建筑形象出现明显的趋同化倾向。现代主义建筑强调功能为先,提倡简练的处理手法和纯净的形体。反对附加装饰,并强调建筑的标准化和批量化生产。现代主义建筑变得呆板、冷漠,千篇一律,越来越远离传统和艺术。整个城市成为高速运转的机器,混凝土的森林,钢和玻璃的试验基地。历史,传统,对人性的关怀在现代城市中已退之于次要地位。另一方面,现代城市高速率,高压迫,高节奏,急功近利的心理普遍存在。在公众面前炫耀,在个人生活方面则力图回归田园,回归自然,追求一份悠闲、乐逸的感觉。 当代许多建筑师力图改变世界各个角落都被冷漠的现代建筑所统治的局面,努力探索适合本地区的传统文化和地域特点的建筑风格,继承和发展当地传统文化。印度建筑师查尔斯?柯利亚就是其中重要的代表。他继承性地发扬了印度的本土精神,从当地的建筑文化中寻找创作源泉,强调对空空间在建筑环境中的调节作用和在建筑构成中的主导地位,注意解决气候问题。他还将印度传统的曼陀罗宇宙观思想融入建筑设计(曼陀罗宇宙观设计思想,是以宇宙为模型进行建筑设计,寻求一种超现实的形态表现方式),结合简洁明了,造价低廉的构造形式,着力发展大量低收入者住宅。(见图4) 图4 印度和中国同属文明古国,各自都有本民族悠久而又灿烂的传统文化。柯里亚富含传统地域文化韵味的现代建筑设计手法很值得那些正在苦苦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与现在代建筑相结合之路的中国建筑师们学习和借鉴。 ——环境观 20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科学艺术迅猛发展,而在技术文明给人类带来舒适而安逸的生活的同时,也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了可怕的后果。现代大工业生产和城市的盲目开发建设加剧了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同时,对地下资源、水资源与森林资源的无节制的开采与破坏,更加使生态环境的恶化不断加剧。 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态环境的变化,将生存环境质量的优劣作为评判一个城市、地区乃至建筑的标准。随之而来的,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观已成为当代建筑设计和城区规划中必不可少的考虑因素。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人类后代满足自身需要和发展的能力。”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包括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建筑业所消耗的能源占到了全球能源总消耗中很大的一部分。在建筑行业进行可持续性设计,对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有着十分积极而现实的意义。 许多建筑师也在尝试着将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应用到自己的设计中。法兰克福商业银行就是一个比较成功的生态建筑的范例(见图5)。它是由著名建筑师诺曼?福斯特设计。建筑采用了许多手段来达到尽可能多地利用天然能源,减少对化石燃料的需求,并且让用户感受到昼光、风景、植物和新鲜空气的目的。比如48层楼高的中央天井,螺旋形围绕在中央天井周围的4层楼高的空中花园,双层玻璃幕墙,可调控窗扇,软百叶窗等。大面积的天然采光,良好的自然通风,对室内外气候良好的监测和控制系统,还有为工作人员提供的舒适明亮的休闲区域,都很好地体现了对生态的关注和对人性的关怀。“大厦经理人员估计,在德国已经非常严格的标准基础上,大厦的能源消耗还可以节省25%~30%,这主要是因为降低了空调负荷的缘故。” 图5 法兰克福商业银行 建筑美不应仅仅停留在其外在形式美给人感官上的愉悦感,它更应赋有一种对人类的现实生活做出积极而独特的反映的艺术内涵。社会在不断地进步,人的行为习惯、审美感受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建筑不应再孤立地存在,它应成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纽带,不仅是功能上的,更是心灵上的。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