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50艺术家联盟启动十七棉旧厂址成改造设计项目
简介: 上世纪30年代至解放初期,黄浦江浦西沿岸,西起复兴岛,东至黎平路,形成160万平方米的工业带,成为上海最大的工业区。其中,上海第十七棉纺织总厂分作南北两区,中间隔着杨树浦路,北区西临内江路东靠定海路, ...
上世纪30年代至解放初期,黄浦江浦西沿岸,西起复兴岛,东至黎平路,形成160万平方米的工业带,成为上海最大的工业区。其中,上海第十七棉纺织总厂分作南北两区,中间隔着杨树浦路,北区西临内江路东靠定海路,总面积30860㎡,南区南侧紧邻杨树浦发电厂,总面积91070㎡。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十七棉拥有万余名职工,曾被称为“万人厂”,90年代中期,受到上海纺织行业大调整的影响,大批工人转岗、下岗直至工厂完全停产。 最近,上海纺织集团组织了对于这一地块的功能设计竞赛,让人对这一片安静了十多年的庞大工厂区的未来走向重新燃起期待。作为棉纺织集团下属单位之一的莫干山路50号旗下的艺术家联盟也参加了设计竞赛,并提出了“海上天梭”的设计概念,用参加这一设计的画家周铁海的话来说:“这也是在描绘我们心中完美的创意园区图景。” 在这个名为“海上天梭”的设计方案中,这一片庞大的工厂区将变身为上海最大的时尚创意园区,不仅容纳艺术家工作室和交易展示空间,并勾画了一个完整的生活社区和产业园相结合的可能性。详细来讲,整个厂区将按照它的现有走向因地制宜地分成三个部分。 厂区北部的厂房被改造成LOFT生态居住区,对应形态为上海古北为代表的高级住宅区,加入家乐福,城市超市之类的高级大卖场,配以充裕的绿化景观和运动场地。 中部时尚创意区则对应上海M50园区,对具有历史保护价值的优秀老建筑进行修缮和改造,并加入部分新建筑,形成有新旧对比特征的时尚商业办公区,分为三个层次,外围(沿街)为艺术家工作室,设计公司,同时也可以成为商店;中轴(沿主通道)则为商业区,聚集画廊,零售,休闲餐饮,酒吧,绿地等;中部则为中央地标商务区,新建造中心高层建筑,形如双塔,里面可以用作高级酒店,酒店式公寓,高级办公楼和企业总部等。 南部滨江则为公共艺术文化区,对应形态为上海外滩和新天地为代表的艺术文化区域,拥有珍贵的滨江景观,以黄浦江为背景的天然时尚秀场。在这个区域中,将在现有的建筑的顶部加设一个露天T台,形成一个特别的临水、露天的高空展示空间;而以图书馆、试验剧场和景观餐厅为辅的公共文化设施也将在这一临水区域加以呈现;沿江步行带、游艇码头和江上游泳池则将组成城市休闲交往空间。 |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相关分类
最热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