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博物馆:以人为本的城乡文化遗产保护思考
摘要:11月29日下午14点,将在上海市静安区举办“生态(社区)博物馆:以人为本的城乡文化遗产保护思考”的探讨会,活动由上海市静安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办,由进行筑龙网全程媒体支持。 都市文化风貌沙龙:
第二场 11月29日下午14点
生态(社区)博物馆:以人为本的城乡文化遗产保护思考 Community & Eco-Museum: AnUrban-Rural 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 Approach 李光涵 Kuang-han Li
上世纪60-70年代西方世界在后殖民时期以及后工业社会的大背景下对地方文化以及环境保育产生热切的关注,传统博物馆从以“物”的搜集转为以“人”为服务对象的导向,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社区博物馆和生态博物馆等支撑“新博物馆学”理论的实践。由此至今,生态博物馆的理念和实践在全球范围内发展开来,并且也随着时空变化而不断演进。本次讲座将探讨生态(社区)博物馆作为一种基于地域文化和社区发展理念的公众参与工具,其对于传统村落、历史街区的人文和生态环境进行综合保护和展示的适用性。
对话嘉宾: 上海市静安区文史馆 杨继光 | 馆长
形非设计 张仁聪 | 总监 台湾成功大学建筑工程学学士
初家怡 | 总监 台湾注册建筑师 美国哈佛大学城市设计与建筑硕士 台湾成功大学建筑学学士 ===================== 支持单位: 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
主办单位:
承办单位: X.SCAPE 文化景观工作室 CREA-INFINITY源创创意园 筑龙网 www.zhulong.com ===================== 关于陕西北路 陕西北路(新闸路—巨鹿路段)位于上海市静安区中部,南北向,长1000米,宽9.2米。旧称“西摩路”,与上海另一条著名的主干道路——南京西路十字相交,是一条拥有百年历史、保存比较完整的上海“老马路”。1899年,上海公共租界扩界,公共租界工部局开始辟筑租界道路。1914年,今陕西北路(新闸路—巨鹿路段)完工,以英国海军上将西摩(Edward Hobart Seymour)的名字命名为西摩路。1943年更名为祁门路。1946年,重新命名为陕西北路,沿用至今。 陕西北路(新闸路—巨鹿路段)地处近代上海公共租界区域,万国建筑风貌汇聚。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陕西北路更成为在上海的犹太人的聚居区和避难地,留下了大量珍贵的犹太文化印记。正由于中西文化精华的直面交流,陕西北路也因此成为上海开埠后中西多元文化交融的代表性路段。陕西北路(新闸路—巨鹿路段)是陕西北路的精华所在,近千米的距离云集了名人旧居、典型风格建筑、革命遗迹等历史文化景观21处。这其中有多处均在近代上海、乃至近代中国历史变迁中,留下了不容忽视的浓墨重彩。 ===================== 关于X.SCAPE文化景观工作室 关注社会的转型和科技的进步影响下的城市,农村,以及生态环境。关注当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影响下的文化传承和空间演变。强调人为改变与场地环境及人文活动的整体性。 筑龙网版权作品,转载时请注明来源为筑龙网,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