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要闻 查看内容

住建部“调教”建筑资质寻租

2014-11-11 15:13|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81| 评论: 0

简介:网络配图(来源:百度) 公司因资质升级,诚聘注册建造师挂靠,建筑、公路、水利、市政等专业均可,地区不限。证书仅用于资质年检,确保安全。这样的资质挂靠启事在网上比比皆是。而用百度搜索建造师挂靠,117 ...

网络配图(来源:百度)

“公司因资质升级,诚聘注册建造师挂靠,建筑、公路、水利、市政等专业均可,地区不限。证书仅用于资质年检,确保安全。”这样的资质挂靠启事在网上比比皆是。而用百度搜索“建造师挂靠”,1170万余条信息,一级注册建筑师(20万—22万元)/两年、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18万—20万元)/三年等报价表亦赫然在目。

按原建设部下发的《工程设计资质标准》,建筑等多个行业企业都必须配备一定数量的注册专业人员。这种“捆绑式”要求和对资质的高度重视使得不少企业为了保级升级“铤而走险”,“借用”个人职业资格证,由此导致了各种工程质量问题和企业经营风险。

《住建部关于推动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明确提出,要坚持淡化工程建设企业资质、强化个人执业资格的企业资质管理改革方向。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住建部此次明确强化个人执业资格,实质是针对建筑业未来发展提出由市场主导替代资质门槛,这不仅能遏制业内长期存在的不良现象,还有利于具备竞争优势的企业赢得市场,实现行业的优胜劣汰。

负面作用显现

建筑企业资质管理一直是一个敏感难题。从建筑企业的大规模诞生到施工产能过剩,我国建筑企业共经历了3次资质改革,但项目挂靠、资质买卖等现象依然存在。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建设工程专业律师、北京律师协会建设工程法律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王文杰认为,淡化工程建设企业资质、强化个人执业资格对于净化建筑业市场,避免“关系”竞争成为业内主流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

“资质审批制度参照了苏联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模式,是计划经济年代的产物,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确实对企业进入建筑市场起到过约束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其负面作用逐渐显现。很多项目在招标过程中会要求投标企业具备一定的等级资质,这使得一些不具备相应等级资质的企业为了竞标而挂靠于一些有等级资质的企业,或是租借、购买资质,建筑市场的痼疾由此而来。”王文杰说。

个人资质待强化

对于强化个人执业资格这一点,中建一局二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李宝珠表示,企业发展的根本是人的发展。人是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尤其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人的因素起主导作用,因此强化个人执业资质是一家相对成熟、稳定的建筑企业保持持续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些企业没有足够的人力资源储备,人员资质达不到要求,却片面追求企业资质,通过接受挂靠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企业是暂时获得了资质,却给工程质量埋下了一定的风险和隐患。

“只关注企业资质,放松对企业从业人员的管理是一种本末倒置的管理方式。企业资质等级是由从业人员水平决定的,从业人员资质不达标,或者没有足够的责任心,企业资质就只是一个没有生命力的空壳。”王文杰认为。

在李宝珠看来,企业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关键是人的因素,这就需要对企业员工进行相关培训,建立一系列考核指标。

近两年,中建一局二公司十分注重对企业员工个人执业资格的考核,通过宣传建造师注册制度、建立学习型项目部等方式,不断地强化员工的学习意识。公司人力资源部每年还会提醒员工报名资格证书考试,并针对考试组织专门的培训,不断地提高员工的执业能力。多年来,公司能在业界获得良好口碑和打造强势品牌效应,除了具备一定的企业资质外,最主要的是拥有一支素质过硬的人才队伍。

弱化资质效应

更多业内人士认为,虽然资质管理可以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但最终还是要依靠市场来检验企业的生存能力。对此,北京住三公司金隅国际项目部项目经理张海松认为,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企业和个人资质固然重要,但是近些年的建筑业过于强调资质管理,不仅出现了项目挂靠、资质买卖乱象,还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企业发展。

“另一方面,企业在对个人资质的考核上,不应只注重资格证书,要更看中个人从业能力,否则会出现重学历和资质、轻实践和能力的现象。”张海松表示。从他承接工程的经验看,在项目招标过程中,除了注重企业的资质等级外,甲方真正看中的是施工企业承接过哪些知名项目和实际施工经验,最终检验施工企业是否有实力的唯一标准是工程质量,而非资质。

为避免工程的竣工验收仅流于表面形式,张海松建议,在监管过程中,政府应加强对施工过程和终端验收的监管,因为项目的终端使用者是业主;工程的交付使用和评估不应该以开发商的验收标准为依据,而应以业主的要求和满意度为考核标准。同时,为加强对工程质量的监管,各地方住建部门可以采取定期检查的方式,建立综合数据库,对各建筑企业所具备的优势和承接的项目,以及开发商和业主对其做出的评价进行备案,以供招标企业参考。

“这样既能保证工程质量,避免因资质管理给行业带来的弊端,也符合《意见》提出的简政放权,强化资质审核后的动态监管、推进电子化审查等条款要求。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还可以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推广好企业,让不好的企业自行淘汰,实现行业的优胜劣汰。”正如业内专家主张淡化甚至是取消建筑业资质管理的提议,“政府应引导企业走专业化施工路线,而不是让施工企业打破脑袋去申请各种资质。企业也不应该再一味追求资质,而是应该在某个细分领域做出品牌效应,成为行业领先企业,让市场决定企业生存。”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