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要“说真话”
建筑设计要“说真话”
——访著名建筑学家冯纪忠先生 在中国学术界的每个领域都有一些拓荒牛,他们的涵养和成就总会吸引一大批后辈前赴后继地献身这一学科。在建筑学界,冯纪忠先生便堪称是一颗光华璀璨的明星。 冯老被誉为中国现代建筑的奠基人、中国城市规划专业的创始人,他设计的上海松江方塔园在完成三十年之后,依然是中国现代园林设计的一根标杆。今天早上,已是92岁高龄的冯老来到深圳画院,参与由深圳画院主办,何香凝美术馆OCT当代艺术中心、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协办的“冯纪忠和方塔园”多媒体展开幕式,并参加下午举行的研讨会。该活动也是第三届“创意12月”的重点活动之一,将展至本月25日。 在展览开幕之前,记者来到冯老下榻的酒店对他进行了专访。近年来冯老身体欠佳,今年年中还刚刚做过手术,但出现在记者面前的冯老却始终是精神矍铄,谈锋甚健。更令人感叹的,是他那不受年岁影响的敏锐思维,仿佛他对建筑与生活的热爱荡涤了一切历史的尘埃和人生的苦难。 学习建筑是为了强国 冯老的人生经历与上世纪多舛的中国命运紧密相连:1915年他生于河南,家学渊源非常深厚。1936年他去奥地利维也纳留学,1946年回国后在同济大学任教。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曾遭到残酷的批斗。但回忆起过去,他所说的都是美好的东西。 记者:在您的少年时代,中国正处在非常动荡的局势中,您为什么会选择出国学习建筑? 冯纪忠:其实我小时候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建筑。中国历来都用“土木”来代替这一学科。当时就是觉得要学点对国家建设有用的东西,说到建设就想到土木。后来就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学习土木工程,和贝聿铭是同班同学。 我是从上海的国际饭店和大光明剧院中认识到建筑学的魅力的。尤其是大光明剧院,从外表上看,它和周围的建筑没什么两样,但是进去以后却非常奇妙,拐弯的楼梯,宽敞的空间,看完戏以后,走出来的不是正门,而是后门。当时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建筑,于是就产生了一个念头:我要去学建筑。 我的母亲非常开通,她年轻时就守寡,一个弱女子带着四个孩子在上海生活。但她极力支持我早点出国读书。借助亲戚的关系,我就出国了,当时我已经下定决心要读建筑。出国后没多久,日本就侵占中国了。 记者:您开创了中国城市规划专业的先河,还开创了现代建筑教育体系,但据说当时引起了多方论战? 冯纪忠:1946年我学成后回到中国,第二年进入同济大学当教授。当时刚好是二战结束,全世界都面临着城市重建的问题。中国在战争中被破坏得很厉害,重建越早越好,这需要一种规划思想作指导,于是我就想到了要培养城市规划人才。同济大学的城市规划专业是1956年批下来的,实际上我们从1952年就开始招生,1955年便有了第一批毕业生了。当时在国外,有这个专业的学校不过3、4个。结果到了2003年,首届世界规划院校大会在同济大学召开时,已经有上千个学校有这个专业了。 关于建筑教育,我认为要考虑空间问题。既然建筑要体现时间和空间的统一,那么就要从功能上考虑设计。当时我做在建筑设计的时候,脑中有很多东西都关于具体的结构问题,应该从空间组合的方面来考虑,而不是光从历史或是艺术方面考虑。当时的想法并不全面,有的考虑到了来不及写时已被批判得一塌糊涂,有些是少写为好,有些是还在摸索当中,让它自然而然地发展。 在中国的土地上说真话 这次“冯纪忠和方塔园”展览的策展人、冯先生的高足、博士生导师赵冰教授介绍说,冯老的作品不仅体现了他深厚的学术涵养,更体现了他丰富的人生经历。他将对人生的体味和对苦难的认识熔铸于建筑语言中,因此他的作品不事奢华,却意境深邃。 记者:您设计的方塔园体现了古、今、中、外建筑文化的完美结合,至今依然是中国建筑界让人仰视的作品。您是否认为中西结合是现代建筑的趋势? 冯纪忠:方塔园的主题是方塔,除了因为它够老以外(是宋朝建下的一座方塔),还因为它代表着中国曾出现过的文化兴盛、经济繁荣的历史,我们要的是这种气度、精神与韵律,而不是追求这种形式。 现代建筑并非一定要强调中西结合,而是要遵循自然。东西是人做出来的,人的认识决定了作品的品质。有句俗话说“这个人很有见地”,见地是一个人的眼界和修养,“因地制宜”的“地”便含有这种意思,你的作品应该是从这个“地”里面溢出来的。我是中国人,做出来的自然是中国的作品。我在欧洲呆了十年,这段经历也自然会在我的作品中产生影响。你只要把你内心真正的东西拿出来说话就行了。我不主张为了去学什么东西而去做出一个东西,那不是真的。至少在自己国家的土地上要考虑是不是在说真话,而不是拿了酬劳就自由发挥。 记者:近年来一些国内外年轻的建筑师提出“城市再生”的问题,认为已经失去功能的建筑应该推翻重来。您曾参与上海城市的规划,您认为旧城与新城之间的关系应如何处理? 冯纪忠:城市一直是有生命的,因此不可能有永久不变的建筑。我觉得还是应该用发展的观念看待城市成长,但发展并不是卷土重来,而是要在一座城市中体现古和今的关系,做到有机更新。新的建筑不能和周围环境脱离,要保留宝贵的文化脉络,将老建筑的气韵保存下来,有气才有式,有式才有象。 我做不了贝聿铭,只好做回冯纪忠 冯纪忠先生不仅是一位富于创造智慧的建筑师和规划师,更是以其现代建筑和规划思想塑造了一个强大的建筑学,及城市规划的教学和传播机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培养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建筑师和规划师,使他们成为中国建筑界和城市规划界的栋梁。 记者:迄今为止,您最满意的自己的作品是什么? 冯纪忠:我最满意的是我的学生(笑)。我教书教了60年,现在最让我开心的就是我的学生,看到他们比看到自己的作品更让我高兴。但现在我轻易不敢这么说了,因为现在他们都是我的老师,他们懂得许多我都不懂的东西。他们是我一生最值得骄傲的事情。 记者:您大学时代曾和贝聿铭同班,后来他去了美国发展,现在世界各地都有他的作品;您回来中国后,由于各种原因,许多方案都无法付诸实施,您对此是否有些遗憾? 冯纪忠:我很佩服贝聿铭,他遇到的机会很多,但也有很多人拥有了机会却做不出任何东西来。另一位我最佩服的同学是李承宽,他是我在德国时的同学,也是很有名的建筑设计师。我做不了他们,我只好做回冯纪忠(大笑)。 记者:据说您曾经为《楚辞》做过注释,其水平不亚于国内一线古籍专家。 冯纪忠:我只是个门外汉。我一直鼓励自己多看多读。人的爱好应该多一些。特别是学建筑的人,爱好多一些有很多好处。至少,我们讲意象的生成—从各方面汇集到一道,再加上主客相遇,这样的话,就可能出现了新的一个形象,新的一个意象。 方塔园—— 中国现代园林建筑的典范 坐落在上海松江的方塔园,是冯纪忠先生晚年的杰作,他也因此在1987年获得美国建筑师协会的荣誉院士(Hon.FAIA)。方塔园的设计,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陋就简,格调高雅,意境深邃。在方塔园中,冯先生成功地将西方现代建筑、城市规划的理念和中国传统的文人趣味加以有机融合,深刻地把握或者说平衡了“理性与情感”这一人性的两极,堪称是中国当代建筑艺术和视觉艺术中“通权达变”的成功典范。2008年方塔园建园30周年,它至今依然代表着中国现代园林建筑的最高水准。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