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央视新址双塔特殊构造 搭建悬臂风险大
双塔赶工 携手过“悬”关 昨天,央视新台址的两座斜塔首次握手。今天,前往施工地探访,看见工人们正在紧张施工,一砖一瓦地“前伸”悬臂,促成最终“合龙”。施工地负责人表示,搭建悬臂进入了整个工程风险最大的时期。 该负责人透露,“合龙”是过程概念,并非瞬间概念。两座斜塔的悬臂延伸过程中,前方没有着力点,斜塔钢梁承受的压力最大,风险也最大。 据悉,悬臂“合龙”将于12月底完成。 随着楼体完工的临近,人们对新台址主楼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本报通过采访、体验和资料整理,对新台址主楼的设计理念和建筑难点攻克方案等进行解读。 形象解读 在荷兰大都会建筑事务所的网站上,找到了该楼设计者库哈斯的设计理念书。书中阐述了建筑在不同观赏角度呈现的两种“姿态”:O形代表团结,Z形代表庇护。 ■关键词:庇护 俯瞰新台址主楼,建筑呈L形围合着绿地,平视新台址主楼,它又是以Z形守护着绿地。 库哈斯的构想是建造一个开放的庇护者形象。它的空间敞向东三环,正如一个高大的人谦卑地俯下身,审视周围的大众。 ■关键词:团结 库哈斯将一个媒体中所有员工的关系解释为“伙伴”,工作的内涵被解释为“团结一致”,“相互依存的链条”。 因此,他在设计上,用环体来象征媒体相互依存的行业关系。 工程解读 要让这个“外形扭曲”的建筑设计变成现实,需要挑战力学极限,怎样才能巍然屹立,怎样才能完成如此富有挑战性的工程? 央视新台址主楼工程的总承包项目经理王祥明在接受《建造师》杂志采访时介绍了主楼建造的几个关键点。 ■塔楼双筒 内正外斜 考虑到楼体的双向倾斜,两座塔楼在结构上分成与地面垂直的核心筒与倾斜的外框筒两部分。 ■双臂高空“握手” 大悬臂分别从两座塔楼的37层以上部分逐步逐段悬伸而出70多米,在高空正交合拢。建成之后的大悬臂的重量超过1.4万吨。 连接部分借鉴了桥梁建造技术。桥梁焊接需要在特定时间内完成,阳光等造成的温差都会使钢结构膨胀。 此处施工的风险最大。 ■外框罩钢网 承重受力 为了解决外框筒的受力问题,华东设计院将外框筒设计成一个网状结构。 作为大楼主体架构,这些钢网格暴露在建筑最外面,而不是像大多数建筑那样深藏其中。压力基本都能沿着系统传递下去,并找到导入地面的最佳路径。 大面积玻璃窗与菱形钢网格结合而成,拐角等压力较大部位的钢网结构更加密集。 钢网由诸多梁、柱及斜撑组成,无数三角形单元结构的形成,让其能增强稳定性。 特种玻璃幕墙被镶嵌在最外框钢架与斜撑之间,其表面被烧制成灰色瓷釉,能更有效遮挡日晒。 相关 中央电视台新台址位于CBD中央商务区内,东三环路和光华路交叉点的东北角。建成后,新台址主楼将成为“身高”第三的CBD高楼。 相关内容: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