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建築師貝聿銘所設計的伊斯蘭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Islamic Art)位於卡達首都杜哈(Doha)的一個人工島嶼上,於2006年始建、2008年落成,工程耗資三億美元。落成當時已屆91歲高齡的貝聿銘指出,這個博物館將是他最後一個大型文化建築。
伊斯蘭藝術博物館最初是由卡達國王和他26歲的女兒Sheikha al Mayassa公主提出設想。建立博物館不止是為了收藏和展示,並且要重塑人們對於穆斯林世界曾經作為全球開放寬容的科技文化中心的回憶。
雖然已屆高齡,但貝聿銘的創作力卻不見減退。建築主體主要站在波斯灣海上填海造陸的小島上,遠眺就像是一座建在海上的博物館。從某些角度來看,這種構造似乎單調乏味而又異想天開,但從另外一些角度來看,它好像漂浮在水面上。當人們走近它,整個構造的全部力量開始凸顯,其造型更顯壯觀。
選址當時,卡達政府提出海濱沿線多個地點以供貝聿銘選擇,但貝聿銘因為不想讓博物館淹沒在周邊環境及未來新建的高大建築之中,所以特別要求卡達政府替他建立一座專屬島嶼。所以如今博物館所在的獨立人工島,就是應他的要求而填海造陸建造的。
博物館外觀造型簡樸,甚至帶點原始粗獷的造型。外牆使用簡潔的白色石灰石,以幾何式的方式堆疊而成,折射在蔚藍的海面上,形成一種懾人的宏偉力量。從館下方草地望上去,頂層眼睛形狀的窗戶,更像似戴上頭紗伊斯蘭婦女的雙眼。再看建築的細部,典型的伊斯蘭風格幾何圖案和阿拉伯傳統拱形窗,又為這座龐然大物增添幾分柔和,中和了它的陽剛。
貝聿銘認為,所有嚴肅的建築,都應該在過分感傷地懷舊和患了歷史健忘症兩者之間找到一個恰當的折衷。這一觀點在伊斯蘭藝術博物館那裡得到了巧妙的體現,簡潔而抽象的表面造型,既是對正統的現代主義(High Modernism)也是對古老的伊斯蘭建築的回應。
和建築外觀的簡約現代感不同,博物館的內部充滿了複雜的伊斯蘭元素,銀色穹頂,玻璃幕牆、圓拱形的窗戶與門簾,都是傳統伊斯蘭建築的標誌性元素。
中央高達164英尺的穹窿的頂部開口,像是一個天眼,讓神秘的天光傾瀉而下,與內部複雜的幾何形體產生激烈的碰撞。
在博物館中庭偌大的銀色宮頂之下150英尺高的玻璃幕牆裝飾四壁,人們可以透過它望見四周美景。
中庭部分結構結合了伊斯蘭幾何體表現形式,其設計融合了現代派和伊斯蘭傳統兩種主題。
在這裡,有一座豪華的雙層樓梯。這座主樓梯最獨到之處是它的每一級台階的反方向設計,會讓人有一種空間顛倒的錯覺。
頂樓露臺典型的伊斯蘭拱形門設計,但有趣的是,透過這些傳統的拱門,看到的是卡達最現代的大樓等建築物。
內部的藏品來自三大洲的不同文化,橫跨了7世紀到19世紀的時間長河,保存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各種伊斯蘭藝術品。除此之外,博物館還包括圖書館、餐廳等功能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