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教师乐于做工匠 中国成洋设计师的"试验场"?
简介:在我国一些大城市,由外国设计师担纲的大规模建设项目已越来越多,范围从早期的建筑单体设计,扩大到城市规划、景观、住宅、产品设计等领域。然而,有的外国设计师在处理中国旧城改造时,却将其看作一张白纸,随心所 ...
在我国一些大城市,由外国设计师担纲的大规模建设项目已越来越多,范围从早期的建筑单体设计,扩大到城市规划、景观、住宅、产品设计等领域。然而,有的外国设计师在处理中国旧城改造时,却将其看作一张白纸,随心所欲勾画蓝图,似乎成了他们的设计“试验场”。 对此,昨天举办的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国际学术会议上,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郑时龄等专家指出,吸收国际先进设计理念和技法固然重要,但传承中国设计文化精神仍需依靠中国设计师。 适当搞些“试验”也无妨 专家认为,从整体实力看,中国设计师的水平与国外优秀设计师还有一定差距。几年前,上海曾开展经典建筑设计评选,其中一半以上的作品出自外国设计师之手。他们带来新的设计思想、方法和技术,为中国建筑设计注入了现代活力。其作品如上海新天地,将欧洲生活方式与上海历史文脉结合在一起,颇有创意。 “适当搞些设计‘试验’也无妨。”郑时龄指出,试验往往代表某种“先锋”理念。国内相关高校也应该多开展具有创造力、前瞻性的设计,但现状是,大部分教师忙着接工程,从设计师变成了工匠。 国外设计师并非“万能” 郑时龄认为,相对于早些年邀请的国外二三流设计师而言,现在已有质的提高。但即便非常优秀的外国建筑设计师,也都不是“万能”的。 有的建筑师只有小规模设计的经验,习惯于按平方米考虑问题。我们把他请来,要求他按平方公里来考虑问题,真是勉为其难。有的建筑师,擅长设计建筑单体,我们却聘请他做大范围的城市规划,显然也是不合适的。 给中国设计师更多机会 专家指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也曾热衷于“拷贝”西方的设计理念和方法。然而,此后举行的奥运会、世博会等,为日本设计师带来了机遇,在国际业界的地位逐渐攀升。目前在国际设计界,中国设计师仍处于边缘化状态。专家建议,有关方面要多给中国设计师们机会,通过一些重要建设项目,给他们表现的舞台和成长的空间,不要认为只有国外设计师的作品才能显示“世界一流”。中国设计师自身也要少一点功利心态,不要满足于做工匠,要静下心来做一些精品。 郑时龄呼吁,国内设计类院校要注重培养学生文化底蕴。缺乏传统文化的根基,中国设计师怎能构建起中国设计文化精神? |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相关分类
最热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