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要闻 查看内容

建筑设计“双刃剑”与建筑师的社会责任

2007-3-5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408| 评论: 0

简介:  春节前夕,清华大学资深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建筑评论家彭培根先生应海南省建筑协会之邀,在海口、三亚分别作了《21世纪中国建筑如何承先启后进入世界一流行列》专题学术讲座,并客串海口冰山沙龙。   ...
  春节前夕,清华大学资深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建筑评论家彭培根先生应海南省建筑协会之邀,在海口、三亚分别作了《21世纪中国建筑如何承先启后进入世界一流行列》专题学术讲座,并客串海口冰山沙龙。
  彭培根教授这次来海南,与其说是度假,不如说是来宣讲中央新政策,传递建筑新理念,呼吁建筑师良知的巡讲。

  “我为国家建设部等五部委《关于加强大型公共建筑工程管理的若干意见》欢呼!我为宣讲

它的精神而来!”

  对此,彭培根认为这是中央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理念,顺乎民意、符合国际主流思想的重要决策,也是痛定思痛后的重大选择。他说,温家宝总理不久前所作的有关城市建设 “大型公共建筑有很多是:贪大、求洋、浪费国家资源和没有中国特色” 的批示,肯定也是经过中央领导集体讨论过的指导思想,我们建筑界许多有社会责任感和有良知的人,尤其是两院院士周干峙先生,感到有必要好好宣传这项“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政策。

  彭教授指出,前些年一面倒地聘用外国建筑师来设计一些“时装表演服装穿来上班”一类的建筑就是违反了中央“五个统筹”的原则和精神,是外国某些不入流的、对中国没有感情甚至是缺乏职业道德的“建筑大师”,利用中国社会目前崇洋媚外的心理,把中国当成了他们“新武器”的实验场,将一些在他们自己的国家绝对不可能实现的设计用在了中国。

  什么是建筑?这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在当下中国应该有一个相对规范的解析。彭培根教授就是探索者之一。

  “我个人对‘建筑’的定义就是:建筑应该是反映当代人类文化成果的、创造明日更好(或破坏现有)生活环境的科学、哲学及艺术的综合结晶”。彭培根非常自信和坚定地表达他的观点,并且强调建筑设计是柄双刃剑,用得好会造福人类,用得不好就会反过来贻害人类与自然环境。

  彭培根教授1985年就发起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的建筑师事务所——“大地建筑事务所(国际)”。二十多年来,大地建筑事务所共为中国设计了两千多个建筑和规划工程项目。1986年创办了“大地乡村建筑发展基金”(在1987年经建设部批准为“大地乡村建筑发展基金会”)。到2001年,基金会共捐献了209万元人民币,聘用农村建筑专家做了七十多个项目,并且通过《村镇建设》杂志(约有二十万农民读者)的专栏连载刊登农村房屋建筑方面的知识,还用函授、发行电视录像带等方法,教农村建筑师如何安全兴建公共性建筑。甚至于董事会在1996年就有决议,除参加国际性、国家政治性的重大工程设计竞赛外,今后不参加任何商业性的设计竞赛(但保留参加有意义的边远穷地区的设计竞赛)。

  彭培根祖籍湖南,成长在台湾,留学美国,现为加拿大籍华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中西建筑理论的熏陶,实战经验颇丰。

  为何彭培根教授如此重视建筑师的人文、艺术修养?

  “中国城市有生命力的建筑,应该是由建筑师把中国文化吃透,而后将她从现代文明的骨架里再生出来,表现在建筑设计上的。”彭教授又一次提及他的这一见解,这与彭培根强调中国建筑师的社会责任—— “人民的建筑师应该是文化和城市面貌的塑造者,那些崇尚时髦却不扎根于黄土地的建筑师只会成为文化和城市面貌的破坏者”有关。不是吗?我们只要环视一下我们生活的城市,不难发现一些城市文化和城市面貌的破坏者,也就是“垃圾建筑”。这也进一步验证了建筑设计的确是一把双刃剑。

  是否中国无人,或者说中国没有优秀建筑师?当然不是!彭培根教授说,青年建筑师崔彤所设计的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既是功能现代的建筑,又深得中国建筑文化的神韵(而不是形式)”。在“鸟巢体育场”国际设计竞赛的七位中国评委和六位外国评委中唯一由始致终都投反对票的周干峙院士“是真正的建筑大师和理智的大科学家”。已故建筑大师魏大中所作的国家大剧院方案是最好的体现之一,“那方案一看就是天安门广场建筑家族中的成员,不仅很有中国神韵,还富丽堂皇、落落大方,同时又很洋气。该方案在国内第一轮设计方案竞赛中曾列第一名”。彭教授认为,只要我们的社会大环境能够善待自己的民族建筑师,一定会产生一批把中国文化与现代建筑完美融合的新一代建筑大师。

  专家简介

  彭培根:中国绿都银镇工程筹建专家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资深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著名建筑评论家。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