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为什么有时不好用?
简介: 蒋峻涛认为:要从规划运作的全过程甚至背后的更深层次找原因,政府管理部门应该有所行动 广州天河城西塔楼、“西湖第一高楼”、青岛铁路大厦……今年1月,接二连三的几次爆破,格外吸引社会公众的眼球。城 ...
蒋峻涛认为:要从规划运作的全过程甚至背后的更深层次找原因,政府管理部门应该有所行动 广州天河城西塔楼、“西湖第一高楼”、青岛铁路大厦……今年1月,接二连三的几次爆破,格外吸引社会公众的眼球。城市建筑本来50~100年的寿命,为何只用短短十几年便被爆破拆除?城市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科学性体现在哪里?城市建筑的短命,带来对城市规划“短视病”的批评、实效性的质疑。 确实,近几年来,城市规划工作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其公共政策属性越来越得到了广泛认可,各地不惜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绘制城市规划的理想蓝图。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某些规划却屡屡失效,没能有效地指导城市建设。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规划为什么有时不好用?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研究所高级规划师蒋峻涛日前撰文指出,城市规划实效被削弱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要从规划运作的全过程甚至背后的更深层次去挖掘原因,并积极推动相关领域的变革。 蒋峻涛说城市规划没有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作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可能是编制体系的整体架构设计得不合理,也有可能是规划编制的技术标准存在缺陷,还有可能是规划编制及实施的组织管理出现漏洞,现实中这三种因素错综复杂。 从规划编制计划与委托看,城市规划编制计划缺乏长远统筹,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往往顾头不顾尾,难以形成一个能够指导城市发展、基本完整的规划体系。规划编制的组织者已习惯于“关起门来做规划”,在计划的形成过程中没有进行充分的协调,项目进行过程中有时会出现相互脱节、相互牵制的情形。规划项目委托不规范,导致不正当竞争,在很多情况下,即使是通过招投标方式也没有保证最有竞争力的单位拿到项目,“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同样存在于规划设计市场。 从规划编制与审批看,技术标准支撑力不足,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一套适应市场经济的规划技术标准,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城市规划的编制质量;管理部门对技术标准的研究与修订工作投入也明显不足。信息化工作滞后,在规划编制阶段,一些关键的基础信息无法及时获取,增加了编制单位的工作难度;在规划编制完成后,规划成果不能在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上整合,给规划的使用者造成不便。公众参与不足影响了规划的公信力,目前国内的公众参与最大的欠缺在于规划前期的公众参与力度不够,在规划方案形成的过程中没有较好地体现公众的意志。规划编制与审批迟滞,而城市的开发计划通常不会被推迟,反而经常会被提前,规划管理常会因此陷入缺乏管理依据的窘境。研究欠缺,不少城市仅组织编制规划,很少开展城市规划研究工作;不少规划师也把城市规划的编制过程仅仅理解为技术标准的应用再加上些许创意的过程,方案的形成缺少系统、科学的分析论证。 从规划实施与修改看,缺乏主动的实施手段,没有在制度层面建立起一种有效的推进机制,规划部门在推进规划实施方面往往面临两难的处境:一方面,规划目标往往与局部利益、近期利益相冲突;另一方面,如果不积极推动规划的实施,又会在发展的压力下造成规划围绕项目转,需要不停地调整、陷入被动。规划实施的刚性不足,城市规划的实施一直遭遇违法建设的挑衅,有时行政决策比城市规划更具效力。实施的反馈机制不健全,城市规划运作本身缺乏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规划成果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在实际操作中,综合规划中的专项规划内容与单独编制的专项规划、上层次规划与下层次规划之间,因编制时间上存在差异而导致内容不一致的情况经常发生。 蒋峻涛认为,系统性的问题必须采取系统化的措施加以解决。当城市规划师们在技术领域殚精竭虑地寻找让城市规划更有用的途径时,也许政府管理部门也该有所行动了。如何编制出一个高质量的规划并保证其得到严格的实施,已成为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 |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相关分类
最热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