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要闻 查看内容

广场:情感交融的聚居之地

2006-12-4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297| 评论: 0

简介:所有的城市或者市镇不论其历史长短、规模大小,都会辟建有若干公共的开敞空间——广场。   广场空间是属于街区的和具有实际功能的。其属性由临近的各种民居、商铺和古树所围合,建筑物和环境的静态空间同人的活 ...
所有的城市或者市镇不论其历史长短、规模大小,都会辟建有若干公共的开敞空间——广场。

  广场空间是属于街区的和具有实际功能的。其属性由临近的各种民居、商铺和古树所围合,建筑物和环境的静态空间同人的活动和流动相呼应,容纳各方面的使用要求。

  在中国传统城市和市镇的空间背景下,布局自然从容、人员往来聚集的市墟、庙埕、码头等开敞空间具有公共交往的功能,我国西南部分地区村寨里的“寨心”空间则不但有交往的功能还具备宗教的功能。老北京菜市口宣示过政治,不但和它所处的环境相生相伴,还与本地的社会形态、文化内涵和经济状况相关联。

  绍兴水巷内黄酒的香冽总会使人联想到鲁迅先生的段段文思,重庆麻辣火锅浓厚的雾气会向街坊四周飞散,北京琉璃厂和海王屯边上可以闻到缕缕的故纸墨香,广州老西关里不时能够听到木屐经过青石路时的踢拖之声……聚居空间的活力往往就来自于这些声、色和气韵因素的聚集。

  广场作为居住者的公共空间,无论是自然形成的还是刻意规划营造的,其中必然存在着作为认同主体的使用者和感受者的意志,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对其空间形式的想象力。

  公共广场的形成,一方面是伴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活动的需要而生,一方面其空间和环境的构成也是政治和商业的文化结果。同时,广场的空间也是公共政治和文化的一种载体,具有政治动员和艺术展示的功能属性。比如在苏联十月革命之后,充满活力的前卫艺术运动得到了蓬勃发展,在革命激情的感召下,艺术家们纷纷走向街头,为节日的庆典装饰街道、广场,制作游行的标语牌、绘制大型的宣传画。为此,苏俄诗人、前卫艺术家马雅可夫斯基曾经豪迈地宣称:“街道是我们的画笔,广场是我们的调色板。”

  到了当代,城市公共广场功能发生转化,政治性的集会已不多见,取而代之的是以休憩、审美功能为主的拓展方向。流行于西方的新城市主义原则下的城市设计方法,就特别关注开敞地段以及广场空间。此类设计方式自原有空间肌理出发,采取景观移植、统合、再造,以及传统元素弥合、历史片段重组等各种方法,汲取本地化街道式的空间形态,以传统的场所意象作为基础,建成突出社会公共性、居民能够广泛认可的活动空间,使得广场真正成为一种来自民间情感、表达新型城市文化的场所。

  再以历史文化保护区域的保护利用和空间更新为例。在这一类的规划设计当中,现实的功能和形式需求无疑是必须适度满足的先决条件,而为了能够服务于原有的环境,营造出纯正的历史感和环境氛围,空间关系的处理和建筑设计的难度往往就会特别大。这就需要在尊重传统的空间肌理和环境构成的前提下,增加一些新建筑和新元素来满足现代人的使用需求。新建筑的设计应以历史空间为依据,必须符合或者接近特定的历史模式,使其与现存的历史环境融为一体,并与原有的历史建筑相呼应。

  从广场的物质性和文化性两个方面分析,当代的城市广场等场所应该是属于当地城市、社会、居民和更加人性化的公共空间,而且是人们期望借此温故知新并且与历史相会之地。在新型广场空间的聚集作用下,公共广场实际上成为市民群众的自娱场所,广场文化也于此萌生和复兴,如北京西单文化广场上常常出演民俗活动,广州艺术博物苑临街广场每到晚上便成为市民习舞交流的去处……当城市的公共空间能够被基层的生活者所接受、所利用,又满足了实用的功能,便是成功的设计。

  然而这其中也有纯粹为了炫耀形式而别出心裁的事例。比如,北京某小区里请到前卫而代表先锋的艺术家做了一件灰色的混凝土筒形构筑物,这件雕塑建成后却由于人们难以安心接受而最终被去掉。

  各个城市和那里的居住者们都需要公共场所。其实,对于使用者来说,未来的广场形式和规模并不是最重要的,足够的空间容量、安全性、合宜的尺度以及亲切感等具体要求,在设计师那里都是容易解决的技术性问题。关键还在于设计师们对于这些“软指标”的态度和认识,那种一味把玩构图、空间或者形式的设计,通常不会得到人们内心的肯定。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