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要闻 查看内容

成都如何告别“无建筑”时代

2006-10-20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384| 评论: 0

简介:“这座城市的历史,不是从你开始的,你只是其中的一页。我们的城市,像一棵大树一样,有自己的年轮,有自己的纹理,如果找不到这些年轮和纹理,那还是这棵树吗?”在2006烟台城市发展论坛召开之后,有网友发出了这样 ...
“这座城市的历史,不是从你开始的,你只是其中的一页。我们的城市,像一棵大树一样,有自己的年轮,有自己的纹理,如果找不到这些年轮和纹理,那还是这棵树吗?”在2006烟台城市发展论坛召开之后,有网友发出了这样的内心独白。

  其实,在许多人眼中这样的城市“年轮”和“纹理”是不难找到的,从文化到历史,从规划到建筑……但今天这样的个性符号在许多城市变得模糊起来。

  多年前走在成都的街头小巷,看到的不是灰头土脸的火柴盒,就是蓝玻、白瓷砖的外墙,你会误以为这是在合肥、昆明、贵阳……这样的情形可以出现在国内的任何一座城市。“千城一面”早已令每个城市的市民深恶痛绝。哪怕不是为了城市美观,我们也需要用识别性更强的建筑来为自己的城市确定坐标或方位,于是也就有“成都无建筑”的批判声。

  “千城一面”的尴尬在城市建筑中显现得尤为突出。奇异古怪的巴洛克、巴黎圣母院式的歌特建筑、高雅华贵而又不失婉约地中海风格都一个不落的漂洋而至,海纳百川的万国海派、清秀淡雅的江南园林、古色古香的川西民居,本土建筑风格的基因在全国范围内“杂交”、复制。“千城一面”的突如其来令我们始料不及,一阵胡乱上装之后,我们似乎更不能辨认出城市的面庞,散落的只是一地的混凝土垃圾和玻璃碴。

  没有文脉和地理气质的城市将无比的悲哀,在一阵辗转徘徊之后我们发现“成都的”才是“世界的”,我们这才意识到黄墙黛瓦和飞檐雕花的价值。在找准方向之后我们的行进速度总是很快,在锦里取得成功之后,锦里2期已经开始规划、文殊坊的后续项目也正如火如荼的加紧施工、宽窄巷子片区已经完成了5个院落的建设、大慈寺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广东会馆4号和5号院也已经修葺一新、青羊宫旁的“青羊坊”已经列入开发计划、未来水井坊片区也将焕然一新。

  当然也有人开始担心起诸多民俗商业街的未来。有人提出不能以“人造古城”来代表未来成都,那么成都究竟如何真正的告别“无建筑”时代,众多的建筑行家、城市建设者都想表达自己的想法--城市建筑要契合城市性格,城市魅力要通过鲜明的文化和个性来张扬。“不要千城一面,也不要千面一城”,这也是一个城市发自内心的呐喊。本报记者李杨

  “鸟巢”设计参与者/黎佗芬

  “城市建筑的改善从城市整体规划入手”

  中国建筑西南研究设计院总建筑师黎佗芬先生是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设计优化调整方案的提出者,对于城市建筑,他认为作为一个好的建筑作品,使用者的感受是首要的,成都城市建筑的设计在具体功能层面应该下工夫去研究。

  他认为,成都城市建筑的改善应该从城市整体规划入手,一定要减少城市中心居住密度,在城市中心多拆少建,留出足够的城市空间,用于改善绿化生态景观和扩大市民活动空间,要把主要城市人口转移到郊区和卫星城市,建设生态小区。

  黎先生认为,未来成都城市建筑应在突出城市文化特点的同时,强调绿色、人文、科技。用高新技术来塑造新的建筑形象。从前城市建筑设计的三大要素是实用、经济、美观;而在未来,环保、节能和安全应当成为城市建筑设计新的三大要素。现代城市建筑节能很重要,要求朝向和通风良好,而不仅仅是在墙体材料上做加法。

  现代建筑从经济和美观角度来讲,建筑装饰不应过多,应简练,不能五花八门,简单地在建筑中加入许多莫名其妙的元素只会让建筑显得杂乱无章,城市建筑一定要追求合理。他认为应该倡导疏密相间的城市建筑群格局,用生态绿化带把有规律的建筑群隔开,使每个建筑群都有良好的视野和景观,还要利用错落有致的建筑高度,体现立体丰满的城市天际线。

  雕塑家/朱成

  “建筑群规划要保护城市肌理”

  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成都皇城老妈总店及其雕塑作品《万户千门》就是朱成的手笔。相比“雕塑家”,朱成更愿意被称为“公共艺术家”。他的许多雕塑思想是通过中国传统空间演化出的概念。

  对于城市建筑而言,他更注重城市整体的肌理效果。朱成说:“城市建筑本身应该避免那些建筑高度过于突兀和充满新奇感的东西,这样会对整个城市的肌理造成破坏,建筑群的规划应该注重保护整体的感觉。”目前城市建筑抄袭和模仿很严重,也很正常,这是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必然的过程,但是作为城市的文化建筑,就不应该过于缺乏特色和识别性。

  朱成现在正在和美术大师汪晓灵以及装饰设计专家李家杰共同为新建“中国川剧剧场”出谋划策。目前成都有一批毫无特色并且难以识别的文化建筑,它们是城市的遗憾。从已经拆掉的中国川剧院到早些年的成都艺术中心,以及如今的成都川剧艺术中心、四川锦城艺术宫等,不难看出成都文化场馆的尴尬。“这些建筑大都定义在灰色调的层面上,不具备可识别性。”朱成说。他希望,未来成都的公共建筑,尤其是文化建筑,应该注重文化门类本身和地方文化的结合。

  此外,他还对目前许多建筑物上的广告颇有“微词”,他说,如果真正是好的建筑,就应该避免被大幅广告遮挡,让外立面重见天日,这是决策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画家/何多苓

  “用好的建筑作品引导市民审美的进步”

  何多苓说他很幸运,因为他拥有一幢他理想中的现代城市建筑来作为自己艺术创作的基地-这间位于郫县的“何多苓工作室”是大师刘家琨的杰作。何多苓希望未来成都能够出现更多的像“何多苓工作室”这样可以传诸后世的建筑作品。

  他说:“商业利益驱使下的城市建筑会更注重成本和对成功者的模仿……成都许多千篇一律的城市建筑是因为一些城市发展急功近利、决策层、开发商素质不高,建筑师本身造诣不够的背景下产生的。我们不应该责怪市民和市场的接受水平和盲目跟风,高品位的审美教育无法解决全部问题。未来成都建筑设计和规划要有突破,政府决策层一定要和投资商一起提高自身素质,避免“掠夺性”开发,做出好的作品,然后用这些作品来引导和教育市民,其实这不是花钱多少的问题。”

  何多苓认为未来城市建筑规划和设计的局面会越来越好,房地产开发发展到今天,开发商的意识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成都缺乏一个有自身特点的地标建筑,这种地标建筑不见得是以高度来衡量的,可以是博物馆、歌剧院等公共建筑。目前成都再提旧城区保护已经不现实。当代建筑,应该有地区文脉的痕迹,是经过深思熟虑,周密规划和设计的产物,我们需要的是百年建筑,是有城市文化传统,并且可以传世的作品。同时他指出,过硬的施工质量和目光长远的规划也是他对未来成都城市建筑的期许。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