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要闻 查看内容

规划人:在多变中求共识

2006-8-24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525| 评论: 0

简介:规划人:在多变中求共识 ——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名誉理事长、两院院士吴良镛   新中国城市规划50多年走过了不平凡的路程,曲折而复杂。规划工作者的印迹,也不是那么寻常。抚古思今,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名誉理事 ...
规划人:在多变中求共识

——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名誉理事长、两院院士吴良镛

  新中国城市规划50多年走过了不平凡的路程,曲折而复杂。规划工作者的印迹,也不是那么寻常。抚古思今,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名誉理事长、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深有感触:搞规划的人,面对时代变迁,一定要坚守理想,保持理性,坚持真理,达成共识。

  在大变中找不变

  记者:新中国城市规划50多年来波澜起伏,社会形势处于不断变化之中。那么,您认为规划师应如何面对这种变化?

  吴良镛:城市规划要面对非常复杂的城市生活,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都集中在一定的时空,而城市就是这个时空最重要的载体。对历史进行系统的梳理,有助于我们高瞻远瞩地对一些问题进行再认识,直面问题,研究形势,明确今后的路究竟应该怎么走。

  从我1940年进入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学习时算起,已经有66年的历史;若从1946年我进入清华大学算起,距今也已60年。在这60多年中,社会形势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那么,在这变化当中,有没有一些不变的根本规律?

  记者:在变化中寻找不变?

  吴良镛:我们没有办法掌握变的,只能顺应这种变化,但把握不变的根本很重要。在这个多变的世界,搞规划的人要有清醒的认识,探索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记者:我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现在我们城市规划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并不是新的,甚至可以说是50年前的“老相识”。

  吴良镛:是这样。我举个例子,上世纪50年代我们就提出过反“四过”:标准过高,规模过大,占地过多,求新过急。到今天再来看,这些问题在很多城市依然存在,有的还较严重。

  规划始终要面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我们不要以为城镇化的指标越高越好,发展越快越好,不能脱离实际,盲目追求的所谓“世界一流”,那会带来很多问题。比如土地问题,现在已经很严重了。

  记者:50多年前就已经清醒认识并批判过,为什么今天还会以一种更加激烈的方式重演?

  吴良镛:历史从来就不会再重演,很多事情看上去有重复,但它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总有不同之处。

  记者:也就是说,会出现似曾相识的历史现象,但背后的原因不同?

  吴良镛:不一样。所以我说,既变又不变,多变的背后有不变的内在规律。我在1999年起草国际建协北京宪章中,重申要“回归基本原理”,也是这个意思。在大变的情况下,在纷繁复杂的事物中,我们要找一些不变的东西,然后再面对问题进行研究。

  看清形势,理想、理性

  吴良镛:城市规划是一个复杂性的科学。这些年,城市规划事业迅速发展,同时也变得越来越包罗万象,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复杂。现在社会各界、各门学科都在关注规划、介入规划,从表面上看是混乱的、混沌的。

  除了学术问题以外,我们还面临上层决策方面的问题、下面执行时间的问题,等等。城市规划是公共政策,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有没有偏差?在管理方面,基层有没有胡来?都对城市规划产生着深刻影响。

  记者:面对这么错综复杂的形势,规划工作者怎么办?

  吴良镛:要认识并适应整个的大潮流,不能把学术的基础、面对的问题看简单了。社会的潮流无所谓对不对,我们只能适应。但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无能为力了呢?显然不是这样。我们要激励城市规划工作者看清形势,认识主流,推进其积极的方面,进一步增强思想道德和学术上的自我修养。在思想道德和精神信仰方面,我们要热爱自己的国家与乡土,这是最根本的;在学术方面,要不断地求知。城市规划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你不可能是这么多学科的专家,只有从别人那里、从书本上面不断地汲取知识。

  城市规划工作者必须具有热情的、理想的、向上的、改革现实的情操。如果没有,在很多问题上就很容易颓废下来。

  记者:不光是颓废,还有可能成为少数开发利益集团的工具、代言,在社会公共利益与个人经济利益的博弈中,舍前者而取后者。

  吴良镛:对的。规划工作者要有社会理想、社会责任感,不能跟着少数利益集团跑。规划是一项重要的公共政策,其灵魂是要为广大的人民服务。因此,搞规划的人首先要关注公共利益,推动社会前进。

  当然,光有理想还不够,另外要有理性。规划师要有哲学的、辩证的思维,要有一个比较冷静的头脑,面对现实,面对形势,面对问题,要科学认识,进行理性分析,推动进步。西方和中国都不能“停水”记者:在多变的社会形势与复杂的社会矛盾中保持理想、理性,并不容易。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

  吴良镛:当前面临的现实矛盾非常大,不可能一劳永逸,明天还会有明天的矛盾。真正面对矛盾、解决问题是很吃力的,而且谁做事都不会有绝对的把握,只能通过实践去检验。

  自信、自强、自立、自新,这是科学工作者的本质。规划师需要有激情,也要有理性。理性加激情,这里头就有一个创造性。你必须要有激情、信心,将历史的经验和西方的经验分析透了,从中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路径,自主创新,探索走自己的道路。

  世界文化的发展一直是两股“泉水”,我们要学习西方,但更要立足于中国。中国有几千年的城市建设史,形成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过去的很多重大都城,现在是各个地方的行政中心,一定有它的规律性。认识这些规律,有助于我们解决现实中面临的问题。

  科技工作者是为问题而存在,要直面问题。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最迫切解决的问题,面对问题,发展科学,这样才能永远处在中国的主流、时代的主流、建设的主流。那么,这个源自哪里?源自东西方两股文化的泉水,西方和中国都不能“停水”。

  去除浮躁,推进共识

  记者:在经济社会快速的发展变化中,现在的风气有些浮躁,规划人也一样。对今天的规划人,您有何期望?

  吴良镛:我们必须要看到社会的浮躁,明了社会浮躁的根源,自己要保持清醒,知道应该怎么做事、怎么为人、怎么对待工作,这些是很重要的。

  现在社会上不断地有新的桂冠、名誉来吸引人,一会儿花园庭院城市,一会儿又是魅力城市,一会儿又是生态城市,等等。有一些是对的,也有一些很值得推敲,为了追求政绩而巧立名目。

  科学工作者一定要深思熟虑,不能盲目“跟风”。规划师应当有科学的见解、科学的主见,与同行达成科学的共识,然后将这种共识传达给社会,让社会都知道不应该是口号式、标语式的,不是那条路,要踏踏实实地解决城市的基本问题。这样,就变成社会的共识,在此基础上,变成政府公共决策的共识。

  这种共识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一个错误认识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扭转的。但是,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要冷静对待这些问题。“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规划专业就是“千古事”,是为老百姓、为社会谋福利的。虚名短暂,没有什么用处。搞规划的人一定要坚持真理。本报记者 李兆汝 通讯员 曲长虹

  采访后记:在我的印象中,吴良镛先生始终是匆忙而温和的。他告诉记者:“知识越多、荣誉越多,我就越感到责任重大。我觉得自己欠农民的债。”

  孜孜以求、诲人不倦,是对他生活的真实写照;而在温和中,我更能感受到那赤子之心、济世情怀。

  吴良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名誉理事长,著名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家。1922年生于江苏南京。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获美国匡溪艺术学院硕士学位。1946年起协助梁思成教授创建清华大学建筑系,从事建筑教育及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至今。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