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sop在新加坡克拉克码头设计“环保屋顶”多用途项目
简介:在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突飞猛进,但是在惊人的建设规模背后,规划无序、设计不协调、破坏古建筑等一系列的“城市化病”也越来越严重。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教授说:“我国的城市建设急需补一 ...
在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突飞猛进,但是在惊人的建设规模背后,规划无序、设计不协调、破坏古建筑等一系列的“城市化病”也越来越严重。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教授说:“我国的城市建设急需补一堂‘美术课’。” 今天我国的城市最缺少的是什么?我国建筑最缺少的是什么?许江教授认为,我国城市建设普遍存在“四有四无”现象。在当前这一轮建设中,人类超自然的改造力改变了城市的个性,城里人开始“失落着城市的失落”。 有绿化没有山水。在不少城市,绿化变成了简单铺草坪,好的绿化环境应该是“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在山水中找到人与自然的“尺度”。在上海浦东,人湮没在高楼之中,尺度无从找寻;而以“三山”闻名的福州,如果盖起高楼,昔日美丽的山景就只有假山的效果;南京玄武湖边上如果盖满高楼,看上去湖水就会“缩”成小鱼塘。 有建筑,没有栖居。人通过建筑和世界相安相和,建筑是人们的归宿,应该体现出“宿命感”,而不仅仅是一个功能型的房子。杭州西湖边建筑限高始终是一个话题,按照上世纪60年代的标准,划船到湖中回望拍照,如果建筑物超出梧桐树就要被拆掉。 有规划,没有特色。早年间我国不少城市没有什么规划,但是很有特色,而现在人的“能力”很强,战天斗地,结果所有城市都在改造中呈现趋同的态势。 有指标,没有记忆。现在的城市建设追求各种绿化指标、空气指标等,但没有给我们留下多少文化的记忆、“栖居”的记忆和乡愁的记忆。 城市是为了人而建设的,人决定了城市建成什么样。这就要求城市人要具有历史感,不能只懂得消费、只懂得赶时髦。许江说,我们不能只用“商业的眼睛”看城市,没有商业价值的就丢弃。比如说树,它是城市的记忆,是人的家园感所在,是“无用之大用”,人和树会产生依赖感,不能说砍就砍。 新城区以及大学城的建设也一样,不应过于功能化和工具化。 |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相关分类
最热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