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要闻 查看内容

培田:魅力无穷的民间故宫

2006-7-19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431| 评论: 0

简介:  早就知道连城有一处“民间故宫”,它的名字叫培田。   培田的魅力首先来源于客家古建筑之光华。这儿的古民居建筑群有着规模宏大、设计合理、结构科学、工艺精湛等特点,使得客家先民的建筑理念、建筑艺术得 ...
  早就知道连城有一处“民间故宫”,它的名字叫培田。

  培田的魅力首先来源于客家古建筑之光华。这儿的古民居建筑群有着规模宏大、设计合理、结构科学、工艺精湛等特点,使得客家先民的建筑理念、建筑艺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和恰到好处的体现。从这个意义看,培田整个村落的古建筑都是大匠的神来之笔,凝固的美妙音符。

  培田的魅力还来源于客家古人文之浓郁。它兴办的书院不仅数量多,而且享有“入孔门墙第一家”之美誉;它延揽的人才不仅有本地耆宿,而且有四方硕儒;它培养的学子不仅有孙中山的盟友,而且有周恩来的同;它珍藏的文物不仅有古色古香的稀世之宝,还有多彩多姿的斑斑墨痕。古民居的墙头照壁,至今还保留着清代的“高升”“中举”捷报,保存着土地革命时期红军深入浅出的文字。凝视着这些墨痕,我好像在不知不觉间被引进一条历史的画廊。培田还有各种版本的族谱。这些族谱内容丰富,材料详实,结构严谨,叙述生动,字里行间透出客家人的学识、智慧和襟怀。

  培田的魅力更来源于客家民俗之异彩纷呈。培田的先人自唐入闽后,历尽艰辛,拓展家园,拼搏奋进,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风和民俗。其后裔就是在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的滋养下成长起来的。如今,当这些宝贵的东西被不少客家后裔有意无意地淡化、丢弃的时候,它们却仍然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客家人的本色。唯其如此,培田的民俗才成为保存最好、最具磁力、最具研究价值的客家民俗的活化石。

  培田的民俗始终贯穿着一种敬祖尊贤的精神。首先是敬祖。这个村落虽然只有几百人,祖祠却超过40个。如果祠居合一者不算,专用于祭祀的祠堂也有21个。分布的密度之大,恐怕全国都罕见。这么多的祠堂,固然反映了培田人浓浓的敬祖情结,而如果从祭祖活动的时序、密度和隆重的程度看,这种情结的表现则更具有全方位的性质。村民们年年从初二到元宵的活动就是祭祖祠,一年春秋两祭则是祭祖坟。祭祀的牲礼须是全猪、全羊、全套鼓乐,参祭人员需按辈份排序,执事、司祭各司其职,程序有条不紊。从祭祖的内容看,全村团聚拜图谱要祭祖,各家添丁要祭祖,老人去世要祭祖,读书人高升要祭祖。其次是尊贤。培田人认为,神农、孔子、关羽、朱熹、闽王王审之都是古代的贤圣,所以对他们尤其敬重。传说王审之是河源十三坊百姓的共同公太,因此每年正月都有一次游公太的活动。

  培田的民俗闪烁着崇文尚武的光辉。培田的村民在辛劳耕作之余,许多人都喜欢读书写字、吹拉弹唱、剪纸绘画。一个小村庄,竟然活跃着汉剧班、楚剧班、木偶班和十番班等诸多业余文艺团体,其中不少人功底不差,表现不俗。有的老人操剪动作十分灵巧,面对她们的一幅幅剪纸作品,许多游人不禁啧啧称奇。村民吴烈虽然只上过小学,但在耕作之余,还研习书画、泥塑、器乐,他的作品甚至被十几个国家的客人购买回去当作礼品送给亲友。培田的村民不论男女都热衷于习武,过去是为求功名和自卫,现在是为了强身健体、丰富生活。这儿许多祠堂都有练武石。由于村中的尚武之风极盛,连不少女流也会十八般武艺,有的还会抬狮头舞狮。

  培田是一部大书,它的每一个角落都飘逸着浓浓的书香,珍藏着悠悠的古韵。它的民俗所蕴藏的是客家文化的精髓。我想,只要这个精髓在,被誉为“民间故宫”的培田将永远是一处辉煌的所在。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