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小城镇、大战略”和河南省“三头并进,加快城镇化进程”战略的提出,为小城镇建设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全省各地小城镇建设如火如荼,其富有特色的小城镇建设,魅力突出。 绿色城镇体系南阳市根据其地域广阔,自然风光秀美,古迹众多,但经济欠发达的实际,创建出以“绿色城镇体系” 为核心内容的小城镇建设“南阳模式”。其内涵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发展绿色产业,培育小城镇的发展基础;二是开发旅游资源,推广生态旅游;三是保护自然生态环境,防止生态退化;四是制定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规划,促进城镇、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按照这个战略构想,该市建立了以县城和重点镇为点,以沿国道、铁路分布的城镇为线,以众多小城镇为面的小城镇体系网络,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小城镇类型模式,得到了省建设厅的高度重视,今年6月,专门发文推广“南阳经验”。 边城展风姿邓州市孟楼镇与湖北省老河口市孟楼镇紧邻,是展示河南风貌的重要窗口。小城镇战略的提出,给孟楼吹来了春风,孟楼人开始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农村工作的突破点、切入点来抓。他们首先从规划入手,对镇区进行分块规划,相继建成了7个专业市场,吸纳外地客商300多家,年创利润240万元。二是采取“黄金地块让商户,政策控制让市场,单位开发让企业”的办法,吸引社会资金649万元,建成了豫孟汉正街、发展街、豫孟辣椒城和新的政府大院及办公楼。 三是采取政府给予承包者合法的经营地位,为其创造宽松的经营环境,同时要求承包者投资美化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办法,使乡镇企业在城镇建设上投资70多万元,修建3处小景点,1000多平方米绿地,硬化人行道2000多平方米,铺设下水道30多米,栽种花草树木1500株。 菇香飘万里西峡县双龙镇是全国闻名的香菇市场。 双龙镇的崛起依赖于城镇建设。镇委、镇政府坚持以产业兴集镇,以集镇促产业的方针,把集镇当企业经营。几年来,他们劈山填沟造地,拍卖门面地皮发展市场建设,形成7条街道400多个门店,培植了年创利税30万元的门店税源,形成了香菇生产、板栗开发和石墨加工三大支柱产业。 玉雕湾崛起镇平县石佛寺镇玉雕从业人员近两万人,各类玉雕加工企业4000多家,玉雕专业村14个,专业市场4个,年产销各类玉雕产品1300多万件,年产值6.8亿元。 1998年,镇委、镇政府决定投资1.2亿元在镇西赵河河畔兴建以玉雕专业市场为依托的集镇新区———玉雕湾工业区。在设计时,他们辟出绿地近6万平方米,占总规划占地面积的30%。同时,他们通过土地拍卖吸纳小城镇建设资金6000多万元,成功地完成了玉雕湾一、二期工程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绿化美化任务。 山坳嵌翠玉五里川镇是镶嵌在卢氏县西南山坳里的一块翠玉。傍晚时分,那里的景色令人陶醉:落日余晖,群山环绕,翠掩楼台,炊烟袅袅,像是世外桃园。而这里又是一个功能齐全、辐射力强,集商贸、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现代化新型小城镇。 五里川镇确定的小城镇建设总体框架是:把五里川镇建成豫西山区商贸流通重镇、历史文化名镇。按照这个定位和思路,五里川人拓宽改造了镇区街道,硬化了路面;修建了供水管道和市场排污工程;开通了程控电话、移动电话和无线寻呼,完善了各类基础设施,为人们在这里居住、经商创造良好的环境。 窑院显魅力窑院是豫西传统住宅的一种形式。它是在平地上挖穴成院,在四壁掘窑而成。其特点是冬暖夏凉,挡风隔音,但占地太多。 1993年起,陕县西张村镇开始对窑院进行改造,退宅还耕建新村。该镇新建的赵庄新村规划合理,被省建设厅树为省村庄建设试点,还节约了不少土地(一个窑院占地1.5亩左右,新建别墅仅占地0.3亩)。在改造窑院的同时,西张村人集中保留了一批窑院,用于旅游参观和游客住宿。 移民建镇起新城新安县仓头乡是3年前始建的小浪底水库移民乡,原是以煤矿产业为支柱的经济强乡,兴建小浪底水库,淹没了该乡所有煤矿。乡政府抓住移民机遇,重新对小城镇的发展方向进行定位,确定了以旅游开发和特色农业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宗旨。他们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在已开发的0.6平方公里的新乡址上,建成“四纵七横”11条街道,令仓头乡面貌一新。 回顾河南省改革开放以来小城镇建设的历史,最基本的一条经验就是,根据自身条件,准确定位,因地制宜,走特色发展之路。这是小城镇建设的活力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