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杭州9月3日电(“新华视点”记者张和平潘海平) 2001年8月7日夜晚,浙江省永嘉县黄田镇外窑村“电镀二厂”厂房突然倒塌,13位来自江西和安徽的打工者不幸遇难。 这是一起让人倍感惋惜的悲剧。因为就在事故发生前的几个月,有关部门不仅发现了存在于这些厂房中的安全隐患,而且采取了整治措施:严令停工停产;拆除厂房,事发前厂房的二楼和三楼已经拆除完毕;对暂时尚未拆除的一楼厂房,他们用砖头将主要通道封死,以防止人员出入…… 永嘉县委一位主要领导痛心疾首地说:“对电镀二厂安全隐患的整治我们已经做了99%,没想到这尚未做到的1%让我们前功尽弃。” 雷雨大潮之夜的悲剧 对于黄田镇来说,8月7日是一个特别不安的日子。是夜,一个接着一个的惊雷在小镇的上空炸响,不少人家里的电话机和茶杯被震落在地。当天又适逢一月一次的天文大潮,海水呼啸着沿瓯江向黄田一带奔涌而来。 “电镀二厂”一排数十间厂房中,有5间灯火通明。81位来自江西、安徽等地的打工者,正在加班加点。他们并不知道灾难已经伴随着暴雨巨潮悄悄来临。 生还者车光山回忆当晚情景,至今仍心惊胆战。他说:“晚上8时左右,我与30多名工友在上班。突然,‘轰隆’一声,脚下的地面裂开一个20多公分的口子,头顶砸下好几块砖头。我和身边的工友迅速向门外跑。没跑两步,后面的厂房就一间接着一间向瓯江倒下了。幸好厂房倒塌的速度不是太快,前后有10多分钟时间,不少人逃了出来。” 一名现场目击者说,那晚9时10分左右,当地群众从倒塌的房屋里救出7名工人,并拖出一具尸体后,上涨的海潮涌上来,很快淹没了倒塌的房屋。 8月9日上午,记者赶到事故现场时正值退潮。一片长约20米、宽约60米的废墟裸露在海涂上。几百名武警、消防、公安、海事、港监等施救人员紧张地挖掘废墟,寻找死难者。挖掘抢救工作持续了两天两夜,后经过生命探测器反复探测,证实废墟中确实不存在生命才停了下来。总共挖出遇难者尸体13具。 违章与违法埋下的“定时炸弹” 惨痛的悲剧发生后,记者实地调查发现,所谓的“电镀二厂”不过是由数十家家庭作坊和一排违章建筑堆积起来的。 黄田镇与温州隔瓯江相望,两地相距仅10公里。受“前店后厂”温州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这个镇以家庭作坊为单位的小商品生产极为兴盛,产品主要以皮带头、钮扣、表带、胸花等为主。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一批个体私营业主在黄田镇窑村的瓯江江堤上建筑砖混结构的厂房,从事电镀生产。到事故发生前,“规模”已经发展至作坊(车间)39个,涉及34位业主。随着生意越来越红火,已有的厂房不够用,不少业主就把眼光投向瓯江。34位业主中有17位业主未经批准在紧靠厂房的瓯江滩涂打桩,把厂房向江面延伸,凌空搭建了27间新厂房,倒塌的就是这27间厂房中的22间。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家在当地名声不小的“电镀二厂”,原来还是一家非法企业。它没有工商注册登记,也没有正式的企业法人代表。对此,温州市工商局局长称:工商部门所以不给这家“兜班厂”核发营业执照,是因为他们污染处理未解决,法人代表未落实,条件不合格。 然而,就是这么一家“工厂”,其鼎盛时期厂房上下共三层,二楼和三楼为职工宿舍,住了1000多人,一楼为生产车间,工人连班倒,通宵达旦。 一些受伤工人对记者说,他们的厂房是典型的“三合一”房:工人的生活居住、仓库和生产车间合而为一。厂内的仓库及车间各处都放着剧毒化学物品氰化纳、硫酸、盐酸等。由于凌空搭建的厂房根基不稳固,今年3月以来,大多数厂房的新老建筑结合部已开裂达5至10公分。工人大多感到害怕,私下准备辞职离开。但是厂里有好几个月没发工资,只得再等等。一名叫周丽军的幸存者说:“我和一些工人都知道‘电镀二厂’是颗‘定时炸弹’,也多次向各自的业主反映过,强烈要求补救和撤离。但业主为了赚钱,根本不顾我们的死活。” 1%是怎样留下的 今年3月,永嘉县电视台、《永嘉报》等当地媒体对“电镀二厂”问题进行了曝光。此后,黄田镇政府于3月26日作出决定,责令“电镀二厂”在3月26日下午6时前,将最严重的危房区中所有生产和住宿人员撤离疏散。但这些业主置之不理,继续组织工人生产。3月27日上午,永嘉县政府组织县府办、水利、规划、土地、环保、黄田镇等部门和单位20多人到“电镀二厂”进行现场处理。针对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17—20号厂房,当场限令楼上居住的100多人于下午1时前搬离,责令企业立即停产,并于4月2日前自行拆除。当天下午,县政府分管领导赴现场检查落实。3月30日,永嘉县得知企业没有拆除厂房仍在生产的情况后,召开了由一名副县长主持的县府办、安委办、县经委、公安、环保、消防、土地、规划等11个部门负责人的协调会,决定在4月6日前,彻底查封和拆除病危厂房,搬迁所有居住在厂内的职工。这样,“电镀二厂”厂房原本住着1000多名打工者的二楼、三楼得以拆除,人员疏散到了其他地方。这些人成为本次事故中“不幸中的万幸者”。 然而,就在向一楼开刀以彻底消除隐患时,遇到了棘手的问题。因为一楼存放的是大量的机器设备和原料,如果拆除,在作坊里投资少则数十万元多则数百万元的业主损失会很大。这使得业主们原本就有的对抗情绪迅速升级。他们有的对工作人员百般辱骂,有的干脆躺在道路上阻挠拆除机械的推进,更有甚者扬言:“谁拆厂房就和谁白刀子进红刀子出。” 4月15日,县政府在比较了各种拆除厂房的法律依据后,决定运用力度最大的《防洪法》来处理这批违章建筑,因为依据此法,5天以后可以强制执行。4月17日,永嘉县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发文,告之17、18、19、20号厂房的业主,这批新老房子均属未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违章建筑,它的建造,违反了《防洪法》的有关规定。责令上述业主,自行拆除擅自扩建的厂房。否则将组织强制清除。 眼看玩“硬”的难于奏效,业主们又想方设法玩“软”的。19至20号厂房的业主于4月18日向政府各有关部门出示了一家房屋鉴定中介机构――温州大学建筑设计院提供的咨询报告。报告称:“这些建筑物按鉴定报告应当予以拆除,考虑到厂家生产需要,补救可能性还是有的。”为此,报告提出打桩加固、封闭开裂墙、地梁等补救措施。咨询意见最后说:“加固后本建筑物使用年限不得超过5年。”业主们如获至宝,拿着这份报告四处活动,要求政府保留他们作坊的一楼车间。 鉴定报告动摇了政府部门彻底拆除违章厂房的决心。永嘉县委县政府为减少业主的损失,决定暂时保留厂房一楼,用于存放业主的设备、原料,以后再整体将这些作坊搬迁到县里正在建设的相关工业园区。但是,有关部门严正申明,“电镀二厂”不得再开工生产,为防范起见,执法部门还把厂房的门用砖头封死。 99%的工作做完后,1%就这样被“合情合理”地留了下来。就在拆房工作组离开后,不少业主拆掉封门砖,临时招募打工者,重新上马开业。到事发的8月7日,已经有5名业主组织了81名打工者,偷偷在6间厂房开工生产。悲剧发生时,有的新聘来的打工者,上班还不足1小时。 偶然之中有必然 永嘉在整治“电镀二厂”安全隐患中留下的1%,以及这1%恰恰酿成了悲剧,也许有其偶然性。但是,这个厂房违章、无证无照的“工厂”已经存在了七八年,人们不禁要问,当初是谁允许这样一家既危险又高污染的企业诞生在哺育温州文明的瓯江江岸? 永嘉曾经是浙江贫困人数最多、贫困面积最大的县之一,在繁重的脱贫致富任务面前,一些干部变得“有奶就是娘”,安全、环保等长远问题变成“次要”的,可以“放一边再说”的。据介绍,事故发生后,永嘉在全县范围内清查、拆除类似的厂房,结果一查吓一跳,全县在几天内就清查出1000多间(座)有问题的厂房,这些厂房大部分已存在七八年甚至十多年。“8.7”特大厂房倒塌事故再次以生命和血的教训警示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十分重视处理眼前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正如永嘉县政府一位主要领导所说:“黄田厂房倒塌事故让我们彻底明白,不顾安全的繁荣,不顾长远的政绩,到头来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深刻剖析这1%,还有一种困惑让人手心发汗。那就是十几个政府部门联合执法,三令五申为什么就是不能彻底拿下一座“漏洞百出”的非法、违章“工厂”?永嘉县委书记谢炳清说,现在政府政令难于畅通的问题越来越严重。1%的让步看上去小,实际上反映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探索新时期提高执政效率的科学方法。 “电镀二厂”所在窑村距离黄田镇不过区区数公里,离开政府职能部门集中的县城也不算远。当地群众反映,4月份政府集中整治“电镀二厂”的安全隐患后,业主们早已悄悄地开工生产,县里这么多政府职能部门和近在咫尺的黄田为何对眼皮底下的事情不知不晓,不闻不问?不少干部说,“电镀二厂”厂房安全隐患整治留下的1%暴露了政府部门作风不实的问题。这警示各级领导干部,形势越复杂、新情况越多,越要把工作做细、做透、做实。 当然,最响的警钟是敲给那些连1%的孔隙都不放过的私营业主的。8月22日,永嘉县检察院对“电镀二厂”10名涉嫌重大安全事故罪的业主作出批捕决定。那些为了追求利益不顾他人生死的经营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