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届“为坐而设计”大奖赛作品展在京开展
简介:由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家具协会共同主办、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第九工作室承办的第2届“为坐而设计”大奖赛作品展览开幕式日前在中央美术学院展厅举行。中央美院院长潘公凯和评委主席克拉尼出席开幕式并分别致辞,出 ...
由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家具协会共同主办、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第九工作室承办的第2届“为坐而设计”大奖赛作品展览开幕式日前在中央美术学院展厅举行。中央美院院长潘公凯和评委主席克拉尼出席开幕式并分别致辞,出席开幕式的还有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范迪安以及大奖赛的全体评委。中央美院设计学院院长王敏主持开幕式。 据设计大赛策展者、中央美院第九工作室负责人江黎介绍,自从坐的家具被关注,坐具就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化的演变过程。我们的生活影响着坐具的发展历史,同样,现在越来越多的新颖的设计也反过来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不小的冲击。但无论多么先进的坐具设计,出发点都只是为了让人“坐”得更久而不感疲惫,“坐”得更方便而不用运动,是把家具的“活动”作为代替人“运动”的工具。设计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能够美化生活或是获得多少奖项,而是在于它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规则,增加服务水平,增加软件的利用,适应充满变数的商业环境。设计就是去努力创造出一种产品,并以其与众不同的特质在市场中获利。 跪坐、垂足而坐是最常见的坐姿,但“坐”的意味远远不止于此。坐具的形态是根据人的特定行为目的如功能要求、趣味倾向,以及材料属性及环境因素等要素所决定。功能的,还是情感的需求,导致了不同器物形态的出现、演化、变异,这种全新的形态又给器物增加了新的附加价值,并催生了新一轮的时尚潮流,形成新的生活方式,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为坐而设计”大奖赛就是想通过设计的方式来探讨、研究在特定或预想的生活、工作、娱乐、休闲环境下,人的行为方式与坐具形态的互动关系。“为坐而设计”可以是某种改进设计,也可以是全新概念的未来设计;可以是高科技的功能设计,也可以是极富个人想象的感性设计。 自2002年10月首次成功举办“为坐而设计”大奖赛以来,国内外设计界及设计教育界极为关注这一命题的继续和发展。第二届大奖赛命题与上届相同,目的就是将“坐”与设计联系得更为紧密。 评委主席由德国著名的设计大师克拉尼(Luigi Colani)担任。克拉尼的设计具有空气动力学和仿生学的特点,表现出强烈的造型意识,他设计了大量造型极为夸张的作品,被称为“设计怪杰”。1959年他设计出世界上第一辆单体构造的跑车BMW700,1960年代他又在家具设计领域获得举世瞩目的成功。之后,克拉尼用他极富想像力的创作手法设计了大量的运输工具、日常用品和家用电器。2001年,克拉尼还设计出了形如巨鸟的“两翼机器人”,赢得了很高的赞誉。作为20世纪最著名,同时也是最受争议的设计师之一,他根据自己坚信的自然界法则,利用曲线发明独特的生态形状,并将它们广泛地应用于圆珠笔、时装、汽车、建筑和工艺品设计当中。其他评委也都是知名设计师,如德国的阿布斯、日本的栗本夏树、中国的柳冠中、石振宇、方海、谭平、陈宝光、江黎等。 大赛具有国际化、学术性和权威性的特色。参赛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募集,强调参赛作品设计的实验性和原创性。经过近半年的遴选,评委们最终从世界各地的1400多份参赛作品选拔出数十件优秀作品。 开幕式上,江黎副教授宣布了比赛的获奖结果。金奖由齐进的《卵生》获得;银奖为邵帆的《明绣墩》和李波、张弘、高星、秦怡梦、王鲁静的《挂》;铜奖为范璠的《自然》、刘大力和张小琳的《青蛙椅》以及金毅的《三角形的玻璃钢椅》。此外还宣布了最佳创意奖、最佳制作奖、优秀设计奖等。开幕式后,国内外来宾参观了此次设计大赛的获奖作品和优秀作品。这些作品11月间将分别在中央美院展厅和北京幸福村艺术中心展览。 据悉,“为坐而设计”大奖赛及作品展今后还将继续举办,并成为一个在中国设计届具有学术影响力的双年展赛事。 |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相关分类
最热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