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刘教授,您好。据我们了解,近几年,各地政府在当地组织了各种类型的开发区域,这些区域的开发大致分哪几种模式? 刘教授:工业开发区的开发建设模式大致分两种:一种是“筑巢引鸟”式的开发模式,具体指由政府启动,由投资者推动,将房屋空间建成后等待企业入驻,采用这种模式需要较多的前期投入,难度较大,如果对未来入住者的市场需求把握不准,很难获得成功;另一种称之为“引鸟筑巢”式,即政府划区供应土地,给予相应优惠政策,投资者认为条件具备,在此获取建设用地,开发建设以自用为主的生产、生活空间。开发区大都由政府主导、推动,而且目前看多是在城市外围区域搞开发,成本相对低一些。笔者:金融街位于城市中心区,和以上您介绍的情况什么不同? 刘教授:金融街位于城市中心区,开发成本高、难度大、涉及到的各类关系复杂。另外,市中心区的建筑空间多面向服务类企业入住,与郊区的技术经济开发区有很大的区别。北京金融街的开发建设,得到了国家和北京市政府的鼎力支持,其成功的关键是能否选准服务的对象、具体开发建设的模式是否对路。 笔者:金融街的建设一直是一种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的模式,早在1994年金融街就进行了第一次规划,在北京的几大功能性开发区中金融街是最早进行规划的,目前已经基本结束的是第二次规划也就是对金融街中心区的发展规划,这种先规划后招商的模式是不是您所指的“对路子”? 刘教授: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建设,已经被实践证明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模式。一个区域的开发一定要有一个整体的思路,而且这个思路不仅仅来自于建筑师、规划师或政府官员,更重要的是来自于对该区域所面对的市场需求的理解。金融街在广泛进行市场研究的基础上,请世界一流的建筑师事务所进行规划设计,这就为后面的开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仍然要注意保持适当的弹性,因为市场需求特征也是在不断变化的。 笔者:据我们了解,金融街在中心区的开发过程中个别项目将采取分项目招商引资的方式运作,比如,规划某建筑为酒店,那么开发商只能在此规划用途内进行投资开发。 刘教授:刚才说过,在总体规划中确定每块地到底建设什么内容,一定要看市场的需要。如果现在的总体规划方案中体现了市场需求的特点,应该说就可以严格坚持。在建筑的型式上,要给开发商一定的创造空间,避免金融街一期项目建设时建筑型式上缺乏特色的现象发生。 笔者:除了您开始所介绍的模式之外,一个区域的开发建设是不是还包含一个更实质性的要素也就是您提到的市场要素? 刘教授:区域开发,要于区域内部尽可能在项目之间相互创造市场机会。当然,该区域和城市其他区域之间,也要形成功能互补的关系,处理好不同区域之间的竞争关系。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如果在金融街内部就能培育或形成有一定特色的区域市场,其发展就更容易进入良性循环。 笔者按?中国金融业三大监管机构: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保监会以及作为三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总行都在金融街,还有四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包括交通银行、上海浦发银行、招商银行和中信实业银行也在金融街;电信业的巨头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和中国网络通信公司也都聚集于此。 笔者:金融街的金融特色非常突出。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的金融、保险和电信业等垄断性强的行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最大,而金融街在上述领域具备非常良好的资源优势和发展基础。有意思的是早至元代这里就被称为“金城坊”,白塔寺附近是元大都最繁华的商贸区。 刘教授:应该说在现在的地理位置建设金融街有一定的历史延续性。但历史只能说明过去,许多世界文明的发源地并不一定是现代文明的中心。倒是金融街附近地区现有入驻者的特征,是金融街未来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发掘的宝贵资源。中国加入WTO后,要逐步对外开放金融保险和电信市场,这对金融街的未来发展确实是一大机遇。 笔者:金融街发展到目前,已经吸引了大批优秀企业入驻。如果我们把金融街及其周边统称为“大金融街”的话,这里的吸引力就更强了。 刘教授:你说的这一点很重要。未来外资企业比如外资银行来了,人家首先会考虑要贴近客户,进驻金融街的优秀企业越来越多,竞争的筹码无形中就加重了,被选择的机会系数就会相应提高。另外,金融街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也可以考虑运用市场手段来筹集资金。 笔者:除了以上这些因素,其它方面比如说环境、交通等等方面的建设是不是也很重要? 刘教授:当然很重要。不论对于国际或国内的机构或企业,选择在哪里入驻办公其实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比如说要尽可能接近其所服务的市场,或者在与其服务的客户沟通时尽可能方便。自然与商业环境的建设、交通等配套设施的建设等,都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在城市中心区进行开发,尤其要注意交通设施的建设,许多在城市中心区的商业开发建设项目(如高档写字楼、酒店等),就是由于人流、车流进出不便,结果大大降低了项目的市场价值。 笔者:据我们了解,中心区的规划就注意到了这方面问题:未来中心区绿化率将高达37%,将建设一个生态化的中央公园,建筑组团以及建筑物内部都将进行绿化建设,真正实现立体化生态建设的设想;再如您提到的交通问题,一线地铁和环线地铁的交汇站复兴门地铁站就在金融街上,中心区规划方案中规划停车面积为46万平方米,可以容纳1.3万辆车,中心区地下停车场还将与整个区域的地下停车场连通,将为未来入驻者带来更大便利。至于配套设施,在现有设施的基础上,中心区还将建设五星级酒店、国际学校、国际会议中心、国际医疗机构、涉外公寓等配套设施,全面满足国际和国内人士的工作和生活需要。 刘教授:这些设施确实很必要。当然,在加强区域内环境与配套设施建设的同时,还要注意整个区域和区域外的方便联系。国际上优秀商务区的建设可以说配套设施都相当完善,金融街的后续开发建设可以借鉴纽约、伦敦、东京等国际金融中心的一些做法。此外,国际化应该是全方位的,金融街硬件设施建设标准的国际化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市场的培育和软环境的建设,也要面向国际化的需要。可以说,国际化是金融街开发建设的方向。 笔者:加入WTO后的中国企业将逐渐进入世界舞台,这对金融街的未来发展会产生什么影响吗? 刘教授:国际化并非你这里来了许多外国人或外国公司,就国际化了,至少这还很不全面。国际化应该主要是业务活动的国际化,比如说,区内入驻的国内公司,在金融街所提供的平台上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应该说也是国际化的重要标志。 美国的一个小镇向来没来过外国人,但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面向国外市场、为外国人提供的,因此这个小镇上的人也说自己国际化了,受到了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影响。因此,金融街的开发者不仅要眼睛向外,更重要的恐怕是发挥区域优势,眼睛向内,吸引不断成长的、希望早日进入国际市场的内地优秀企业。从这种意义上来说,金融街所面向的市场空间是非常巨大的。 笔者:您对金融街的未来发展所提的建议非常好! 刘教授:我想我们的想法都是一样的,大家都希望北京早日进入国际发达城市之列,这就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金融业作为一个国际化城市的重要指标,金融街作为北京的一个重点发展区域,其快速发展将对首都城市功能的完善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希望全社会都能对象金融街这样的重点区域给予特别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