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要闻 查看内容

城市拓印 给城市死掉的建筑留下了特别的肖像

2005-3-11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515| 评论: 0

简介:拓印(建筑):用宣纸裱在门、窗、墙、楼梯等处,用蘸着墨汁的磙子涂刷并形成拓片。有一个人,用他的方式,记录着那些即将消失的建筑,他是个艺术家。我们采访他并不是要探讨这种艺术形式,而是感动于他的坚持,由于他 ...
拓印(建筑):用宣纸裱在门、窗、墙、楼梯等处,用蘸着墨汁的磙子涂刷并形成拓片。有一个人,用他的方式,记录着那些即将消失的建筑,他是个艺术家。我们采访他并不是要探讨这种艺术形式,而是感动于他的坚持,由于他的坚持,那些死掉的建筑留下了特别的肖像。

  艺术家黄岩在他的社会学拆迁拓片报告中写道:“我工作的意义也只有这些建筑变成废墟,并在这些废墟上长成新的建筑后才显现出来,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拓印的关于这些死掉的建筑物肖像成了帮助我们回忆流逝的一个时代的证物。”

  从兴趣开始,到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

  毕业于长春师范学院的黄岩是在12岁时举家从省城边的一个小城迁到省城,这一次的迁移注定他的艺术之旅,就是那一年,黄岩开始随名师学习画山水。拓印的开始只是凭着一个艺术人的敏感,从1993年,那一年正赶上长春历史上第一次建筑拆迁高峰,十几条街道的日式建筑被夷为平地,黄岩用拓印的方式历时5个月拓印了100余栋拆迁建筑物的局部。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10年的时间,行程10余万公里,通过拓印的方式游走于6个国家20余座城市的拆迁建筑物之间,10余年的时间这项工作已经从单纯的兴趣转变为了一项具有社会学意义的调查研究,大量的照片,拓印作品在阐述着中国城市建筑的变迁与中国人身份变迁之间的关系。

  拓印能表达一种情绪,触摸的过程使自己体会到建筑活生生的存在

  相比较摄影的便利,为什么会选择拓印的形式呢?黄岩讲拓印实际上和古代的拓碑差不多,用宣纸裱到砖上,门上,窗上,所有的历史痕迹都将被记录,自己可以触摸到所有的凹凸,文理、痕迹,这个过程更真实,手工性的特点也把自己变为了一个媒介,等于把自己变成了作品的一部分,这个过程是通过摄影的形式不能体验到的,照片虽然在真实性上有优势,但不会特别强烈的引起怀旧、感伤的情绪。在黄岩眼中,建筑物就像人一样每一座都拥有自己的性格,而拓印就像是在一个真人身上翻个模子,这种感受是活生生的。如今拓印的工具经过黄岩的改造也被他精简成了4斤左右的小包包,和他一起游走于城市街道间。被拓印的建筑一般都会选择当地最有时代风格,或建筑特色的,而最能体现出这些特色的多数是门、窗、墙、楼梯等局部。

  常常被城市和建筑里的故事吸引,有人说这种工作就像是“给死刑犯验明正身”

  艺术教师的身份,每年带领着学生全国各地的采风、实习,无疑给黄岩的拓印之旅创造了便利的条件,每到一个城市先买一张地图,然后坐着公交车找寻正在面临拆迁的建筑,在地图上标示好后,第二天带着自己的工具来完成工作,这是黄岩讲述的工作流程。黄岩坦言,开始的时候,完成作品的成就感更能吸引自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拓印本身显得枯燥了,而发生在被拆建筑里的故事更加吸引人了。当自己还没有认清这个行为的意义时,一个居住在被他作为拓印对象的房子里的老百姓先给他下了个定义,“有人说我的工作就像是给死刑犯验明正身。”黄岩以拓印的名义,和上万人进行了近距离的接触,他们中有老人,孩子,无业游民,操着各地的口音,方言,给你讲着发生在建筑里的故事。

  后记

  也许是由于自己如今还住在胡同中的缘故,这次采访带给我的感触颇多。黄岩说,这个行为是充满着人性的。当他自己还没有清楚地意识到它的意义的时候,老百姓告诉了他,而后呢,对于另外一些人而言,也正是黄岩拓印的行为,让住在里面的人们意识到,原来这里已经发生过太多太多故事。因为我们住在这里几十年,而我就出生在现在住的平房里,真的对于房子本身和周围的环境早已不再敏感,早已经适应了。现在想想也只有当这里就要被拆掉的时候,才会回首昨天,勾起儿时的记忆。时间冲淡记忆的能力绝对是残酷的,就像自己早已经记不起平安大街改造前的样子,尽管它曾经是自己多年上学、放学的必经之路。

  我们也应该做些什么吧,黄岩选择了拓印的方式,而更多的人选择了绘画、摄影、DV的形式来记录这个城市的变迁。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