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园林 查看内容

苏州古典园林入遗15周年 创造中国经验样本

2012-9-29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656| 评论: 0

摘要: 一些古老的建筑,历经几个世纪的沧桑,至今还在被人津津乐道。这就是苏州的 古典园林 。这些建造于11至19世纪的园林,以其精雕细刻的设计,折射出中国文化中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上世纪90年代末,苏州古 ...

一些古老的建筑,历经几个世纪的沧桑,至今还在被人津津乐道。这就是苏州的古典园林。这些建造于11至19世纪的园林,以其精雕细刻的设计,折射出中国文化中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上世纪90年代末,苏州古典园林成功申报世界遗产。苏州园林,从此不再仅仅属于苏州。

当她卓绝的风姿进入国际视野的那一刻,不但为世界打开了一扇探寻中国古老文化精髓的大门,更将保护世界遗产、保护文化遗存的国际理念,以及更为开放的国际意识,渗透进苏州园林保护的肌体。

苏州古典园林入遗15周年,在保护这一世界性历史遗存真实性和完整性方面,苏州以务实的城市性格为之付出了切实的努力,并且创造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经验样本。

但是,探索之路永远都是骄傲与遗憾相伴相随,古老的建筑与年轻的现代化保护理念的完美结姻,不仅仅是一代人的使命,也不仅仅是一座城市的使命,她的路依然很长。

古典园林保护提升的不仅仅是“级别”

苏州古典园林是幸运的。当许多地方的园林管理机构一再被“降格”或干脆撤销的时候,苏州市园林与绿化管理局反而从一个事业单位一再“升格”,成为市政府序列的一级局,并高配置了领导干部。

这不仅仅是一个级别的嬗变,更是一座城市对于历史遗存的敬畏。

众所周知,在城市的整体发展规划中,纳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对于城市的社会文化、社会经济发展意义重大。苏州市显然明晰这个道理。政府在制定总体规划时,有明确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规划中有文化遗产保护章节,制定规划前,能够首先征求文化遗产保护部门和单位的意见,制定过程中,首先由文化遗产保护部门起草相关内容,规划正式出台前,向市民公示,征求意见。

而正因为苏州市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时,能够考虑到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需要,积极协调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才让这座历经千年风霜的古城出现了这样的“奇观”。

如果你细细浏览苏州地图,你会惊讶的发现,苏州古城与苏州古典园林紧密依附、不可分割。苏州古城的城址至今未变,保存水陆平行、河街相邻“双棋盘”的城市格局,与宋代《平江图》反映的城市格局基本相符。其中20余处古典园林,更是苏州古城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州人又是善于借势的。当苏州古典园林随着国际大门的洞开而成为一张城市名片之后,苏州园林文化对整个城市环境的影响和渗透逐渐明显。

叠山、理水、建筑、花木这四大造园要素被广泛运用于城市建设与景观设计中。散布在古城各处的古典园林,构成一个个小生态环境,数百个生态小环境在古城中连接成自然生物链,调节古城气候,保持古城的生态和谐,形成古城良好的生态环境。

苏州古城两翼的工业园区和高新区,开发建设中移植、借鉴造园技艺和园林文化运用现代手法诠释园林的古典意境,利用自然山水优势融入园林建设理念,将古典园林文化扩散放大,构造出“真山真水园中城”的整体区域景观。

而在苏州阔步走向国际化的道路上,苏州古典园林更是一块沉甸甸的基石。

自1997年,苏州古典园林成功申报世界遗产后,保护世界遗产、保护文化遗存的国际理念,以及更为开放的国际视野、国际意识,渗透进世界遗产保护、古城保护、城市规划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随着苏州城市发展,海外参观游览者增多,海外友人在苏州经商、落户,苏州古典园林已经成为苏州城市的国际名片,成为连接传统文化与国际理念的载体。

制度保障与科技“护驾”古典园林保护

苏州古典园林的保护是一项需要不断延续下去永不停歇的工程,制度的支撑无疑为这种延续提供了保障。

从苏州古典园林入遗的那一刻起,苏州市政府、世界遗产主管部门就严格按照《世界遗产公约》、《佛罗伦萨宪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国际、国家法规实施世界遗产保护,重视地方法规制度建设。

15年来,苏州市先后制定了《苏州市古建筑抢修保护实施细则》、《苏州市文物古建筑维修工程准则》、《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和控制保护建筑完好率测评办法(试行)》、《苏州市园林保护管理细则(试行)》、《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监测工作管理规则(试行)》、《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保护规划》等。

但是,随着城市建设开发力的的加速,苏州古典园林保护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城市现代化的发展造成的开发压力、环境压力,自然灾害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在不断的摸索中,苏州市找到了破解的良策:通过系统的保护、管理、监测等工作,使苏州古典园林的普遍价值得到很好的保存,原真性、完整性得到有效保护,并且实时有效地向公众进行展示,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环境效应,真正实现科学保护管理的目标。

苏州市园林局高度重视世界遗产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把它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管园的重要措施。2004年下半年,苏州市园林局成立监测工作领导小组。2005年4月,成立“苏州市世界文化遗产古典园林保护监管中心”,负责协调、指导和统筹苏州古典园林的监测工作。

根据教科文世界遗产中心提出的预防性保护的目标,苏州市积极开展了世界遗产监测工作研究,先后投入200余万元,自主开发了世界遗产苏州古典园林监测预警软件,可对建筑物、构筑物、陈设、植物、环境、控制地带、客流量、安防、基础设施、管理机构、文献资料等11类模块实施实时监测。

苏州古典园林监测对象,基本包含世界遗产本体及周边环境中的主要要素。而运用科技手段武装起来的苏州古典园林监测系统,又具备计算机记录、储存、分析、交换等功能,监测数据严谨可靠,为进一步科技化管理打下基础。

与此同时,苏州市还投入200余万元添置三维激光扫描仪、精细测绘仪器等研究设备;投入数十万元开展了“世界遗产动态监测管理系统研究”、“古建筑日常监测预警指标研究”、“古建筑‘活态’保护调查”等研究项目。同时结合古典园林保护修复工作,对耦园全面整修、留园曲溪楼大修工程、怡园全面整修进行了全面监测,有效保证了古典园林修复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这些研究已得到中国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2011年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世界遗产监测试点单位。

让每个公民承担起古典园林保护的重任

现存的园林群体不仅是我国和世界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珍品,更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保护文化遗产不仅是各级政府和专家学者的责任,更是每一个公民应该担负起来的责任。教育与培训是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苏州古典园林保护的实践证明,保护管理水平往往取决于培训与教育水平。

2008年7月,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总部在北京建立后,苏州中心随即开展了紧张的筹备工作,当年10月获得苏州市政府批准挂牌,正式注册为法人单位。

苏州中心建立4年多来,在中国教科文全委会、中国国家文物局、住建部等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在各有关国际机构的大力支持下,严格按照教科文组织的理念和世界遗产保护“5C战略”,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和创新,逐步形成了具有苏州中心特色的世界遗产古建筑保护技术培训和世界遗产教育的模式。

该中心先后举办了三期每期10天的国际培训班,从古建筑修复技术理论、木结构、砖石结构等方面进行培训,为亚太地区十多个国家培训了80余名古建筑修复专业技术人员,初步探索出一条符合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古建筑保护和修复人才培养的路径。

2011年3月,国家文物局、罗马中心在苏州中心举办“世界遗产监测管理国际培训班”,来自8个国家和地区的22名学员接受了为期2周的专业培训。这是在中国举办的第一届遗产监测国际培训班,取得良好效果,罗马中心由此与苏州中心达成长期合作的意向。

在世界遗产教育领域,充分运用教科文主编的《世界遗产与年轻人》教材,在中国和亚太地区开展世界遗产教育活动,先后为近10个国家和中国十几个省市的700余名青少年进行了专题培训,并在中国十几个省市建立了35处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教育基地。

为了进一步促进亚太地区各缔约国及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交流,苏州中心充分发挥苏州的遗产地资源优势,结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发展战略,紧紧围绕“世界遗产保护”这一主题,开展研究工作。

先后举办了两届主题为“古建筑保护和修复技术”、“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的“世界遗产保护论坛”;积极参加中国教科文全委会主持的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之核心价值观研究”课题,经过2年多的努力,已完成四个子课题,并带动了苏州一批中小学校全面开展世界遗产教育活动。

为了更好的服务亚太地区各缔约国,苏州中心努力拓展对外交流合作,先后举办了“中国古天文遗址模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专家评审会”,“世界遗产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国际研讨会”,等国际研讨活动,积极宣传教科文组织的保护理念,不断增进亚太地区学术合作与交流。

今年该中心将在正式成立“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古建筑保护联盟”、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发挥社会各界力量,全面推进苏州中心工作机制不断完善的基础上,还将举办“世界遗产国际青少年夏令营”、“世界遗产动画设计活动”、“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联席会”、组织编辑再版《世界遗产与年轻人》教材等一系列以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为主题的活动,用多种途径探索和推进亚太地区世界遗产保护事业的未来传承与发展。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