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盆景艺术传承告急 瑰宝可能面临“灭绝”
四年一届、被称为“中国盆景界的奥斯卡”的中国盆景展下个月将在陕西安康举行,然而作为国内盆景五大流派之一上海的海派盆景,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参展,这也是上海盆景行业30年来破天荒首次缺席。而在这缺席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更为沉重的话题:海派盆景艺术传承告急,中国园林艺术中的瑰宝可能面临“灭绝”。 是什么原因导致辉煌一时的海派盆景到了如此地步?除了产业化和民营化以及私人化的配套改革政策、措施不完善,更主要的是盆景行业缺乏相应的扶持,在这样一个要求高效率产出的经济环境下,更需要人力、物力以及时间打磨的盆景,实在是难以生存。 近年来,海派盆景的发展每况愈下,一直由国家呵护创造盆景艺术的艺术家更是先后进入民营企业。上海植物园内的盆景园也已转制为民营的盆景养护企业,受上海植物园的委托,对国家级盆景园的养护和管理,人才环境见底了。对于海派盆景的未来,实在是看不到任何希望。 “滥觞于汉晋,形成于唐,发展于宋元,兴盛于明清,近代一度衰落,今又复兴”的中国盆景,自古至今都是一门独特高雅的艺术。正式开放于1978年的上海植物园盆景园占地50余亩,园内汇集了以海派盆景为代表的精品数千余盆。园内树木葱笼,奇花烂漫,山水相映,亭廊交辉,构成江南庭院式园林风格。树桩展示区、山石盆景展示区、海派盆景博物馆以及盆景养护区四大区域组成了一个至今仍属行业领先的国家级盆景园。可以说,每盆盆景都有着不凡的来历和曲折的故事。然而,如今这里的建筑已陈旧不堪,水石盆景馆更是经常关闭,前来参观的人寥寥无几。海派盆景如今却陷入记录资料残缺不齐、人才青黄不接、近10年无新作问世的尴尬境地。 与此同时,除了人员短缺外,资金短缺也是造成盆景园衰落的一个主要原因。与一般植物保养不同的是,盆景养护需要更换新盆。为盆景翻盆不仅是体力活,更是技术活,这2000多盆盆景中,有很大一部分已有数百年历史,无论是造型还是生长状态都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翻的新盆自然不能是蹩脚货。而如今市面上好的新盆动辄数万元,一般的也要三五百元,想要全部更换新盆,价格不菲。 养盆景很辛苦,从最初的挑树胚、开始盆景创作,到嫁接根系、枝叶、绑缚枝干、根系整形、长期的种植养护等等,过程漫长而复杂,如果没有十分的细心和耐心,很容易功败垂成,有的时候,花了好几年的时间,也只能看着它们长成一株小苗。 植物不会开口说话,要懂得它们的喜怒哀乐,完全靠主人“察言观色”。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海派盆景蜚声中外,关注的人也非常多,在养盆景的过程中,培育出不少精良品种。 两大因素困扰海派盆景发展: 一、急功近利失市场 海派盆景以“师法自然、苍古入画、屈伸自如、刚柔相济”的独特艺术风格,与岭南派、扬派、苏派、川派并称中国盆景艺术五大流派。 1979年,第一届中国盆景艺术展在北京北海公园举办,并且引起极大的轰动。而上海参展的水石盆景和微型盆景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仅引起了国内盆景艺术界的高度关注,而且在文化艺术界引起波澜,被一致公认为这是可以与京、昆剧艺术相提并论的民族文化。 随着关注度提升,1981年上海植物园成为国内第一家盆景出口的专业生产单位。 由于中国的盆景一下子得到了世界的关注,订单纷至沓来,不少盆景商人看准商机,盆景进入了产业化发展。殊不知这盆景无论对观赏者还是创造者来说,都可谓一盆一世界。只有通过时间的积淀才可以真正让盆景重生。就这样,产业化的发展使得不少“一月盆景”或是“三月盆景”进入国际市场。为此,在1998年,欧美市场全面封杀了我国的盆景,断了盆景的出口之路。即使像上海植物园这样货真价实的经典盆景作品,也在2004年完成最后一箱订单后,再也没有了生意。 缺少了市场的依托,没有了经济效益,在如此市场化的环境下,盆景的光彩一下子荡然无存。 二、人才流失严重 由于近年来有不少园林公园因为改制成为了民营企业,而这些盆景艺术家在民营体制下自然失去了一定的发展空间,更别提培养新人。 从毛坯的树桩,到基本成型可以观赏,六七年的时间已经是最短的了,期间还要不断修剪,有时还需绑上一些铁丝进行固定拗造型。盆景艺术人才需要长期培养,不经过几年时间的修炼是不行的,而且还要真正耐得住寂寞,有事业心和忠诚度。所以,让一个民营企业去培养专业人才,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而与其相对应的是,这些企业给出的工资也无法留住好的人才。
不过这样的发展终究过于狭隘,要想让盆景作为大众化的欣赏对象恐怕就更难了,因为这些盆景的产权毕竟归属于私人名下。更让人忧心的是,作为这些有生命有文化价值的艺术品,在私人的收藏下能否得以长存,这也是个未知数。 上海的盆景艺术曾经有过辉煌,它从第宅园林逐步走进公园,成为城市的园艺代表作之一。早在1954年,上海植物园的前身龙华苗圃就大量收集和制作盆景,精品佳作荟萃,特别松柏类盆景,是无可争议的国内之最。 1979年,在北京北海公园举办的“中国盆景艺术展”上,上海参展的水石盆景和微型盆景“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仅引起了国内盆景艺术界的高度关注,而且在文化艺术界引起波澜,被一致公认为这是可以与京、昆剧艺术相提并论的民族文化。 盆景艺术在国内的轰动很快引起国际上关注。 1981年,上海植物园成为国内第一家盆景出口的专业生产单位的同时,选送了一批精品盆景赴加拿大等地参加专业的展览,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肯定。而正式开放于1978年的上海植物园,也迎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上海植物园在上世纪80年代多次去到南斯拉夫、英国、荷兰等国家和地区参加大型国际展览,屡屡得奖。 海派盆景有着如此辉煌的历史,近年来却呈现出令人心忧的一幕。尽管上海植物园在国内第一个建立了盆景博物馆,园内有数百盆“50岁”以上的盆景研究和制作享受着国家财政的专项津贴,然而,从植物园盆景展出区到盆景新作品,从盆景专业技术人员到盆景观赏人员、盆景技术接班人,盆景创作的方方面面俱已呈现出全面萎缩的态势。 海派盆景从业人员年龄在老化,从业队伍人员在萎缩,国有的植物园、公园或专业盆景园在退化,前景既堪忧又可哀。 反观全国其他地方,如今扬州瘦西湖十分重视“杨派”盆景艺术,拨专款加强盆景创作,继承工作是扬州的园林特色;苏州虎丘也成立了专门的基地,恢复苏州有名的“苏派”盆景艺术,从经费及培养人才上都采取措施,力争在全国盆景排名中名列前茅。 海派盆景是中国园林艺术中的瑰宝,抢救这枚瑰宝,如今已到了非做不可的地步了。 不要让海派盆景成为永远的遗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