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景观 查看内容

景观建筑在瑞士——Michael Jakob对话俞孔坚

2012-7-30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433| 评论: 0

摘要: 7月28日,瑞士文化基金会在北京今日美术馆举办从“土地”到“仙境”——瑞士 景观建筑 讲座活动。日内瓦景观、建筑和工程学院景观设计学历史与理论系教授、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客座教授Michael Jakob和北京大学建筑与 ...

7月28日,瑞士文化基金会在北京今日美术馆举办从“土地”到“仙境”——瑞士景观建筑讲座活动。日内瓦景观、建筑和工程学院景观设计学历史与理论系教授、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客座教授Michael Jakob和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针对“景观建筑在瑞士”进行了对谈。

瑞士景观的历史发展

Michael Jakob教授对欧洲景观概念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阐述了瑞士以及欧洲对自然景观的态度和认识发展过程。从17、18世纪人们对自然的邪恶、危险观念占上风,逐渐发展到后来的欣赏大自然的壮观与绝美,以阿尔卑斯山主的瑞士景观逐渐成为欧洲甚至更大范围的中心,它被称为“瑞士仙境”。不仅山脉的自然景观被人们赞为美景,在山间住的居民也被奉为“圣人”,他们住在小木屋里,追求着简单的生活,是自由的象征。山间小屋也会被当成阿尔卑斯山的一个元素,做成精致的旅游纪念品给游客留念。
法国的作家、诗人、画家在对阿尔卑斯山进行描述渲染的同时,也直接向欧洲传播了瑞士美丽的风景,吸引欧洲游客不断来旅游。
瑞士设计师主张景观建筑要遵循三个原则:一、基于设计,美于形式;二、遵循规律和标准;三、自然和生态意识。

做景观实质是治理环境

下半场讲座形式为Michael Jakob教授和俞孔坚教授的对谈交流。俞孔坚说,做景观不仅是造园,其根本性质是治理环境。现在的很多景观属于“造假”,是“化妆艺术”,丧失了本质和自然,没有真实的内容。中国现状存在污染、洪水、干旱、栖息地消失等问题,我们需要对国土进行管理和规划,景观的价值需要体现出来,需要一种新的美学来回归自然。
结合7月21日北京的暴雨,俞教授针对如何通过景观来处理洪水、收集雨水再利用等排水问题进行了图文并茂的说明。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景观可以充分体现出的这一环保、生态的良性循环,让雨水灌溉稻田,同学们在稻田下读书,于人、于自然都是有益的;天津桥园公园将雨水系统和公园结合起来,不同雨水量会改变小块区域土地的酸碱值,从而长出的植物也不同,自然形成的景观也各有特色。
土木工程师和景观师要结合起来

俞教授还强调,未来景观规划应该让土木工程师和景观师结合起来,走出“化妆”这一浅显的层次,进入到更加有深度、有实用意义的层次。因为公园等景观是由市民亲身去感受的,景观师不能仅仅要造园添草,还要转变思维模式、整治整个生态的绿色,这样才是真正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