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建筑在瑞士——Michael Jakob对话俞孔坚
7月28日,瑞士文化基金会在北京今日美术馆举办从“土地”到“仙境”——瑞士景观建筑讲座活动。日内瓦景观、建筑和工程学院景观设计学历史与理论系教授、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客座教授Michael Jakob和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针对“景观建筑在瑞士”进行了对谈。
瑞士景观的历史发展 Michael Jakob教授对欧洲景观概念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阐述了瑞士以及欧洲对自然景观的态度和认识发展过程。从17、18世纪人们对自然的邪恶、危险观念占上风,逐渐发展到后来的欣赏大自然的壮观与绝美,以阿尔卑斯山主的瑞士景观逐渐成为欧洲甚至更大范围的中心,它被称为“瑞士仙境”。不仅山脉的自然景观被人们赞为美景,在山间住的居民也被奉为“圣人”,他们住在小木屋里,追求着简单的生活,是自由的象征。山间小屋也会被当成阿尔卑斯山的一个元素,做成精致的旅游纪念品给游客留念。 做景观实质是治理环境 下半场讲座形式为Michael Jakob教授和俞孔坚教授的对谈交流。俞孔坚说,做景观不仅是造园,其根本性质是治理环境。现在的很多景观属于“造假”,是“化妆艺术”,丧失了本质和自然,没有真实的内容。中国现状存在污染、洪水、干旱、栖息地消失等问题,我们需要对国土进行管理和规划,景观的价值需要体现出来,需要一种新的美学来回归自然。 俞教授还强调,未来景观规划应该让土木工程师和景观师结合起来,走出“化妆”这一浅显的层次,进入到更加有深度、有实用意义的层次。因为公园等景观是由市民亲身去感受的,景观师不能仅仅要造园添草,还要转变思维模式、整治整个生态的绿色,这样才是真正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 |